快报,快报! 普京正是表态了! 10月3日央视新闻报道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最新讲话,10月2日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上,普京明确说要是美国不想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俄罗斯也不会单方面继续遵守。 不少人觉得这只是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但其实从冬天的取暖费到超市里的进口商品价格,这场表态背后的连锁反应,早晚会落到咱们普通人身上。 先得弄明白,这个《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到底是啥。简单说,它就是美俄之间约定少用核武器、互相监督的规矩,从2010年开始生效,2021年又延长过一次,现在离下次到期只剩不到四个月,就在2026年2月。 过去这些年,有这个规矩在,美俄不会随便增加核武器,也不会偷偷搞小动作,全球的能源运输、贸易路线才能相对稳定。 可现在普京放话不打算单方面遵守,等于说这个规矩可能要没了,接下来的连锁反应,第一个就会砸在能源上。 就拿德国来说,咱们平时买的一些德国家电、汽车零件,很多要靠天然气生产。而德国2025年从美国买的液化天然气,差不多有一半得从俄罗斯控制的海域运过去。 要是美俄因为这个条约彻底闹僵,俄罗斯要是不让这些天然气船过,德国的工厂可能就得减产,咱们买德国家电的时候,价格说不定就得涨一截。 更直接的是欧洲老百姓,冬天取暖全靠天然气,一旦供应紧张,取暖费可能得翻倍,这种能源压力,最后会通过进口商品的价格,传到咱们国内的超市货架上。 还有北极那条航线,现在很多欧洲到亚洲的货船都会走这儿,比走苏伊士运河近不少,运费也便宜。 俄罗斯最近把北极的核动力破冰船增加到了8艘,这些船可不只是破冰那么简单,还能装“波塞冬”核鱼雷。这种武器要是部署在北极,等于把这条航线的安全攥在了手里。 要是美俄关系再恶化,这条航线说不定会被管控,货船要么绕远路多花运费,要么就停航。 到时候咱们买的欧洲奶粉、法国红酒,还有一些高端化妆品,价格可能就得往上飘,毕竟运输成本涨了,商家不可能自己扛着。 美国那边也没闲着,最近给了洛马公司一大笔钱,差不多32亿,让他们搞一个“天基核武器预警系统”,还想让人工智能帮忙,说是能在10秒内发现核导弹。 听起来挺厉害,但这里面藏着大风险。人工智能有时候会认错东西,比如把民用火箭当成核导弹,要是真出现这种误判,美国说不定会做出错误反应。 一旦局势紧张,国际航班可能会减少,咱们要是想出国旅游、探亲,机票可能会不好买,价格也会涨。更别说那些靠国际物流吃饭的小商家,货物运不出去,生意都得受影响。 欧洲内部早就乱成一团了,波兰总统最近说想让北约在自己国家放核武器,觉得这样更安全。 可波兰的农民不乐意啊,美军基地的电磁辐射,让不少农田没法种庄稼,本来能收1000斤小麦的地,现在可能只能收600斤,农民收入少了,波兰的面粉、面包价格已经开始涨了。 这种情况不只是波兰有,德国、法国的老百姓也在担心,一边怕核风险,一边又怕能源不够用,街上的抗议游行比去年多了不少,这些混乱最后都会影响欧洲的生产和贸易,咱们作为贸易伙伴,自然会受波及。 中国在这件事上的做法,其实是在帮大家稳住生活。今年7月,中国外交部说不会首先用核武器,还推动上合组织一起修改《防止核扩散公约》,最近上合组织的成员国还一起练了怎么处理核污染。 别觉得这和咱们没关系,上合组织里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这些能源大国,大家一起搞核安全合作,能保证石油、天然气的运输不被核风险打断。 咱们加的汽油、用的天然气,很多来自这些国家,要是运输稳定,油价、气价就不会突然暴涨,这可是直接关系到每个开车族、每个用燃气做饭的家庭。 而且中国一直控制着自己的核武器数量,只保持够用的水平,今年试射的“东风 - 41”改进型导弹,虽然能打很远,还能带多个弹头,但目的不是跟美俄比谁的武器多,而是为了不让别的国家随便挑衅。 只有大国之间不随便搞军备竞赛,全球的资源才不会都砸在武器上,才能有更多钱用来发展经济、稳定物价。 比如咱们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能有现在的发展速度,也离不开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要是大家都忙着造核武器,这些产业的原材料进口、技术合作都会受影响。 普京的表态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美俄之间长期矛盾的爆发。美国总想着自己说了算,让俄罗斯遵守规矩,自己却偷偷在欧洲搞反导系统,还不允许俄罗斯检查自己的军事基地。 俄罗斯这次是不想再妥协了,可不管最后谈不谈得拢,受影响的都是普通人。条约要是真失效了,不只是核风险增加,能源、贸易、物价都会跟着乱,咱们买东西贵了、出行不方便了,都是实实在在的影响。 信息:普京回应“俄罗斯是‘纸老虎’” 光明网2025-10-03
普京的报复,已经开始了,但目标不是法国!很多人以为俄罗斯会派核潜艇去硬刚法国。错
【18评论】【6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