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免签协议的严重后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自2024年起,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免签协议正式落地,不少人当时还只是当作一条普通的外交新闻刷过,但当政策逐渐在现实中发酵,事情的走向明显开始“超预期”。 最先有感觉的是东北边境口岸城市,像满洲里、绥芬河、黑河这些地方。以前这些城市的游客季节性特别明显,夏天看草原、冬天看雪景的时候人多,其他时候街上相对冷清。 可免签之后不一样了,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街头总能看到不少背着双肩包、拿着地图的俄罗斯人。有的是一家三口出来旅游,有的是年轻人组队打卡,连早市、菜市场都成了他们常去的地方。 就说满洲里吧,以前早市上都是本地大爷大妈买菜,现在经常能看到俄罗斯大叔大妈挤在摊位前,拿着青椒、西红柿比划着问价。 他们最爱买中国的新鲜蔬菜和特色食材,比如东北的酸菜、山东的大葱,还有各种豆制品,说比俄罗斯当地超市里的种类多、价格还实惠。 旅游行业的变化更直接。以前这些边境城市的旅行社,主要做国内游客的边境观光、草原游,免签之后,一半以上的业务都转向了接待俄罗斯游客。 从最基础的“口岸一日游”,到串联哈尔滨、长春、沈阳的“东北环线游”,再到去北京、上海的长途游,行程越做越丰富。 有一些做导游的网友们说,现在带俄罗斯团,除了常规的景点讲解,还得提前查好哪里有正宗的俄式餐厅——不是说俄罗斯游客吃不惯中餐,而是他们偶尔也想尝尝家乡味。不过更爱找那种“中国改良版”的:比如加了本地食材的红菜汤,反而觉得新鲜。 除了旅游,小商贸也跟着火了。绥芬河的服装批发市场、黑河的小商品城,以前主要做国内批发,现在每天都有俄罗斯商贩来进货,从冬天的羽绒服、棉鞋,到夏天的T恤、凉鞋,还有各种小家电、日用品,说要运回俄罗斯远东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哈巴罗夫斯克这些城市卖。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人担心,会不会出现物价上涨、治安问题。但从这大半年的情况看,这些担心基本没发生。 满洲里的市场监管部门也表示,他们一直盯着景区、商圈的餐饮和零售价格,没发现商家故意抬价的情况。毕竟本地供应链稳定,游客多了反而能薄利多销。 治安方面,当地民警也说,俄罗斯游客大多很守规矩,偶尔有迷路、丢东西的,只要通过翻译沟通,很快就能解决,没出现过故意闹事的情况。反而因为交流多了,两边的人关系更亲近了。 其实这些变化,本质上都是两国老百姓的距离近了。 以前说起中俄交流,大家可能先想到石油、天然气这些大宗贸易,或者官方的文化活动;现在却能在街头跟俄罗斯游客聊几句家常,能看到他们学着用中国的支付软件,能在菜市场跟他们抢新鲜蔬菜——这种接地气的互动,比任何宣传都更能拉近距离。 有在满洲里生活了几十年的网友说,“以前边境两边像隔着一层薄纸,看着近,其实来往不多,现在免签了,纸捅破了,才发现两边的人都一样,都想好好过日子,都喜欢新鲜热闹”。 现在再回头看去年免签政策刚落地的时候,那些觉得“只是一条普通外交新闻”的人,恐怕都没想到,短短一年时间,边境城市的街头会有这么多俄罗斯面孔,中俄民间交流能从“高大上”的合作,变成菜市场里的讨价还价、景区里的互相帮忙。 这种“超预期”的变化,不是什么“严重后果”,而是政策带来的惊喜——它让两个大国的友谊,不再只停留在文件上,而是真正走进了日常生活,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烟火气。 说不定再过两年,咱们去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莫斯科红场旅游,也能像在国内一样方便。到时候可能会看到更多中国游客在俄罗斯的街头,用俄语跟当地商贩打招呼,那才是真的双向奔赴呢。
中俄免签协议的严重后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自2024年起,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免
谦语话书风
2025-10-04 17:28: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