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冀中军区二分区于滹沱河下,发现三条大船,船上200多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白色的粉末,战士们不知这是什么东西,于是,他们只能将这些东西带回二分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8年5月,冀中滹沱河边,战士们在阎锡山部队遗弃的破木船上发现两百余箱神秘白色粉末,此物非盐非糖,气味难辨,众人不解其用,遂运回分区仓库。 关键时刻,冀中军区卫生部长、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张珍一眼识破:此为氯酸钾,乃制造烈性炸药的关键原料,时八路军仍用灶硝、硫磺、木炭配制黑火药,哑火率极高,这批物资堪称天降神兵。 任务交给了从清华大学赶来的物理天才熊大缜,这位放弃德国深造机会的学者,一腔热血,迅速成立了技术研究社,把懂技术的人才都聚拢起来,他是个出色的组织者,却碰上了跨专业的墙。 氯酸钾这东西,威力大,脾气更大,熊大缜和他的团队怎么也搞不定它的稳定性,一次失败的实验直接引发爆炸,房子塌了,人也伤了,项目瞬间陷入僵局,物理学的方法,解不了化学的难题,熊大缜只好写信向远在北平的恩师叶企孙求助。 这封信,激活了一个看不见的知识网络,叶企孙,这位清华教授,就像一个战时的人才枢纽,他没有亲赴前线,却精准地找到了能解决问题的人——他的得意门生,正在清华读研的汪德熙。 汪德熙,一个研究高分子化学的年轻人,就这样绕过日军封锁线,来到了根据地,他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用最常见的植物油,巧妙地稳定了氯酸钾的暴烈脾气,解决了安全问题。 接着,他又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日军封锁紧,原料短缺,他就带着大家从日本人倾销的“肥田粉”里提取硫酸铵做替代品,为了进一步提升威力,叶企孙在后方协调,让天津一家油漆厂秘密生产TNT,再伪装成肥皂,一批批地运进根据地。 汪德熙将这些TNT完美地融入配方,一种全新的、威力巨大的炸药就此诞生,1938年9月,在平汉铁路的方顺桥,这种炸药迎来了它的首秀,汪德熙亲自带队,将炸药筒埋在铁轨下,在200米外轻轻一按。 一声巨响,日军的军用列车被炸得飞上了天,这次成功的爆破,彻底改变了华北战场的态势,冀中兵工厂迅速扩大到两千人,地雷、手榴弹流水线般生产出来,日军的运输线从此不得安宁。 滹沱河畔的白色粉末,不仅点燃了抗日的烽火,也映照出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同命运,熊大缜,这位项目的开创者,没能看到最终的胜利,1939年竟在肃反中被错杀,直到1986年才得以平反。 张珍,那位慧眼识珠的化学家,从技术干部一步步成长为新中国的工业部长,而汪德熙,这位解决了核心难题的化学家,在1941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深造,归国后,他的人生轨迹从炸药转向了更宏大的事业。 1960年,他被调往原子能研究所,主持原子弹引爆装置的研发,并在1964年攻克了生产钚-239的关键难题,成为了中国核化学的奠基人,那批无名的白色粉末,就这样,在一个个知识分子的接力下,深刻地嵌入了历史的进程。 信息来源:抗战烽火中的清华校友-清华大学校史馆.清华大学 熊大缜:用知识报效祖国.中国青年网
1938年5月,冀中军区二分区于滹沱河下,发现三条大船,船上200多个箱子,里面
受伤的金珂
2025-10-04 15:54:07
0
阅读:2211
寒松挺且硬
听过这个故事,熊大缜也是造地雷的专家,地雷战中的自制地雷就是他设计的,可惜被错杀,不知道为什么要错杀,真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