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生气了!新总理希望与中国恢复经贸关系,居然未获中方回应。10月2日,立陶宛国家通讯社消息,立陶宛电力部宣称,在能源设施中,不会使用中国零组件,因为这些零组件危害立陶宛的安全! 立陶宛自2021年决定允许设立“台湾代表处”以后,中立关系迅速跌入冰点。中国政府随即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调整了对立陶宛的外交级别,并对相关产品实施管控。 可以说,从那一刻起,立陶宛在对华关系上的选择,已经不是单纯的外交问题,而是深深地嵌入到其国内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安排中。 如今,立陶宛新一届政府上台,新总理表达了恢复与中国经贸关系的意愿,这本应是个积极信号。 然而,就在全世界都在观察中方是否会作出回应时,立陶宛电力部却突然宣布,在国家能源基础设施中排除中国零组件。这就像刚说完“我们是朋友”,转头又说“但我不敢用你家的东西”,多少让人摸不着头脑。 从实质上看,这种操作不但削弱了新总理释放善意的外交效果,也让很多国际观察者再次感受到立陶宛在对华政策上的摇摆不定。 立陶宛电力部的决定,虽然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但在没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下直接将中国制造与安全风险挂钩,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某些国家的“安全泛化”做法。 从华为到中兴,再到后来涉及到的光伏、电网设备,这种逻辑在个别西方国家早有先例。立陶宛如今照搬这种模式,很难不被视为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队的延续。 更关键的是,这种做法是否真的有利于立陶宛自身发展?从经贸角度看,中国一直是欧洲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立陶宛在中欧贸易链条中虽然体量不大,但其进出口产品中不少依赖中国产业链支持。 此前因为外交风波,立陶宛出口企业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食品、机械制造等领域。如今新政府希望重启经贸合作,显然是希望缓解这一压力。 但与此同时,政府内部却又传出不使用中国零组件的决定,这不就等于把恢复合作的台阶又自己踢掉了吗? 这种自我矛盾的政策信号,既无法赢得中国方面的信任,也可能让本国企业在中长期内继续承受不必要的市场风险。 电力部此次表态也反映出西方某些国家近年来普遍存在的“技术安全焦虑”。但问题是,真正的技术安全从来不该被地缘政治绑架。 中国在新能源、通讯、电力设备等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制造能力和市场份额,很多欧洲国家依然大量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体系。 立陶宛作为欧盟内部的一员,若一味排斥中国制造,不仅增加自身建设成本,还可能在技术升级和绿色转型方面举步维艰。 更别说,这种做法还可能带动其他国家对其国家信誉产生疑虑,认为其政策易变、不稳定,难以作为长期合作伙伴。 总结来看,立陶宛如果真心希望与中国恢复经贸关系,那么首要的不是发一个善意的表态就够了,而是要在实际政策上展现出足够的稳定性和诚意。 不使用中国零组件的决定,不但削弱了对外释放的积极信号,也可能进一步加剧双边的不信任。而中国方面的冷静与克制,恰恰反映出大国外交的成熟和稳重。 在当今这个多边合作、多元竞争的时代,谁能真正把握住合作机遇,谁就能赢得未来。立陶宛是否能从中吸取教训、重新调整对外政策方向,也许才是这个事件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
现阶段的时代红利是什么?
【1点赞】
清雅之士
破小国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壁秀BShow
立陶宛是哪根葱
用户10xxx24
一只疯狗乱咬人,被打折腿后,又汪汪汪乱叫,自残自咬。这就是立陶宛!
用户10xxx89
中毒太深,没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