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一位老人坐了20年的牢终于出狱了,出狱后由于有了案底,找工作时四处碰

景铄看科技 2025-10-04 14:47:49

1974年,一位老人坐了20年的牢终于出狱了,出狱后由于有了案底,找工作时四处碰壁,无奈只能选择蹬三轮维持生计,后来被国家召回!   吴其轺是谁?他是民国时期中国最早的交通工程专家之一,早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学成归来后,长期在交通部、清华大学等单位任职,专攻铁路与公路系统规划,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早期推动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在交通部担任重要职务,参与了多个重大交通工程的设计与规划。而在1957年,他被划为“右派”,之后被打入“另册”,几经辗转,最终在1958年被判刑入狱。这一关,就是二十年。   说白了,当时的政治运动并不讲究你过去有多大贡献,也不管你是不是学贯中西,凡是被定性的人,基本没有辩解的余地。   吴其轺的专业背景、留美经历、曾经的官职,这些在那段时间反而成了“问题”的来源。二十年间,他从交通部的专家一步步变成了劳改工人,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社会身份。   1974年出狱时,他已经是个年过六十的老人,兜里没有积蓄,身边没有社会关系,甚至连居住的地方都要靠亲戚帮忙安排。   对于吴其轺来说,真正的苦日子是从出狱开始的。因为有案底,他几乎找不到任何对口的工作。他的专业知识在当时也无人问津。没有单位敢用一个“历史问题人员”,更别说一个曾经被判刑的“右派”。   他试过联系过去的同事、学校,甚至主动写信给当局请求安排工作,但这些努力大多石沉大海。最终,他只能靠蹬三轮维持生计,勉强糊口。   但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978年以后。随着拨乱反正的推进,大量冤假错案开始被平反,吴其轺的案子也被重新审查。1979年,他被平反,恢复名誉。   更重要的是,国家重新认识到他在交通领域的专业价值,决定将他“召回”——不是口头上的安慰,而是真正把他重新请回交通部系统,参与交通规划和工程咨询工作。   这个“召回”的背后,其实是整个国家对知识分子态度的根本转变。从“怀疑”“斗争”到“尊重”“启用”,吴其轺的经历正好见证了这一过程。   他回到工作岗位时,已经是七十多岁高龄,但依然精力旺盛。他在八十年代初不仅参与了国家级交通项目的论证工作,还在多个学术会议上发言,重新成为行业内有分量的声音。   他的专业判断和经验在那个交通大发展的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人说,这种“晚年回归”的安排,多少有点象征意义,但从吴其轺的后期工作成果来看,这绝非“象征”那么简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吴其轺这一生的曲折并非个例,而是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浮沉的缩影。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制度的错误可以吞噬一个人的黄金岁月,但只要社会有纠错的机制,有重新审视历史的勇气,就还有希望。   当然,光靠希望是不够的,吴其轺能重新站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从未放弃专业的积累,这种底气,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价值不能被一纸判决盖棺定论,历史也从不应该只看一个节点。吴其轺这一生,是跌宕起伏的历史教材,也是关于尊重专业、尊重知识的现实提醒。   所以,别小看一个蹬三轮的老人,也别急着用过去定义一个人。有些人的价值,时间会帮他证明。吴其轺就是这样一个,被时间重新扶正位置的人。 素材来源:纪念飞虎队老兵吴其轺 2025-07-25 11:24·安宁发布

0 阅读:72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