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个人若是能快速容纳一切,那自己的心力和心气一定是无限大的。
当然,这也不是让自己没原则地全盘接受,而是教我们像大海一样,迅速接纳所有的江河溪流。
不管是清水还是浊水,来了都接着。
然后在时光的沉淀中,慢慢澄清。

容纳世事:来的都是该来的
先说说容纳世事。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要是每件不顺心的事都较劲,那活得就太累了。
《菜根谭》里讲:“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风吹过竹林,风走了,竹子不会一直响;大雁飞过水潭,雁飞了,水面不会一直留影。
这才是对待世事该有的态度。
我认识个老船工,在长江上跑了一辈子船。
遇到过顺风,也遇到过逆流。
有次他的船被暴风雨困在江心,所有人都慌了。
他却稳稳地把着舵说:“江上没有永远顺风的路,也没有永远过不去的坎。”
果然,两个时辰后风平浪静,船安然靠岸。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时,很多鲜卑贵族强烈反对。
说这是背弃祖宗传统,但孝文帝看得更远。
他说:“善变者昌,不变者亡。”
坚持推行均田制、说汉语、穿汉服。
结果怎样?原本弱小的北魏强大起来,为后来的隋唐盛世打下基础。
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这话真在理,心里能装下事的人,才能成大事。
苏东坡更是深有体会:“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既然都是过客,何必太在意住什么客栈?
把世事看开点,不是认命。
而是明白该来的总会来。
与其抗拒,不如接纳。
然后在接纳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样心里才不累。
容纳他人:见的人都是该见的
再说说容纳他人。
人与人相处,最难的是理解对方的不同。
你爱吃甜,他爱吃咸,你喜欢静,他喜欢闹。
这都很正常。
要是非要别人跟自己一样,那关系就处不下去了。
孔夫子说得好:“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之间之所以能和睦相处,就在于不必事事相同。
我老家有位老中医,看病很特别。
不管来的是达官贵人,还是乞丐流浪汉,他都一视同仁。
徒弟不解,他说:“病不分贵贱,医者心中更不该有分别。”
结果呢?他的医术越来越精,名声越来越大。
十六世纪时,奥斯曼帝国有个宰相叫易卜拉欣。
他本是希腊孤儿,被卖为奴隶。
苏丹苏莱曼慧眼识才,不但重用他,还把妹妹嫁给他。
有人不服气,说奴隶怎能当宰相。
苏列曼却说:“才能不分出身。”
后来,易卜拉欣果然成为一代名相。
曼德拉说过:“怨恨就像自己喝了毒药,却指望别人痛苦。”
不能原谅别人,折磨的是自己。
孔子也提醒我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将心比心,就好相处了。
容纳他人,不是没有底线。
而是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境和难处。
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计较。
这样相处,大家都自在。
容纳自己:一切经历都是该经历的
最后说说容纳自己。
人这一生,最难的是与自己和解。
总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活得特别累。
李白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他的价值。
我认识个退休老师,年轻时梦想当作家。
可惜生活所迫,当了一辈子中学老师。
但他不觉得遗憾。
他说:“我虽没写成书,但教出了好几个作家学生。这比我自己写书还值得。”
日本有位名叫濑户内寂听的尼僧。
她年轻时历经坎坷,结过婚,出过轨,写过禁书。
五十岁突然出家。
有人问她如何看待过往,她说:“每一个昨天的我,成就了今天的我。”
不否定过去,不逃避曾经。
托尔斯泰写道:“每个人都改变世界:他若活得正直,世界就变得好一点;他若活得邪恶,世界就变得坏一点。”
你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
林清玄说得更亲切:“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尽心尽力了,就是完美。
不必苛求自己事事做到一百分。
容纳自己,不是放任自流。
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一点点进步。
这样成长,才踏实安稳。
▽
说到底,“快速容纳一切”是种大德行,让你在世事变迁中保持从容。
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宽厚,在自我成长中保持平和。
就像老话说的:“量大福大。”
心量大了,福气就大了。
能快速容纳的人,不是麻木,而是在接纳中积蓄力量,在包容中等待转机。
这样活着,才能在任何境遇中都活得自在。
这才是做人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