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胜利后,我党准备清算青帮老大。助手问陈老总:“还有个叫顾竹轩的怎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0-04 09:49:54

1949年,上海胜利后,我党准备清算青帮老大。助手问陈老总:“还有个叫顾竹轩的怎么处理?”没想到,陈老总摇摇头说:“这位大亨不能动!” 1949年的上海,风云变幻。黄金荣、杜月笙这些曾经的滩上巨头,要么仓皇出逃,要么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然而,在一片清算声中,新任市长陈毅却对另一位青帮大亨顾竹轩下了一道特殊指令:“这位大亨不能动!”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并非侥幸,而是顾竹轩为自己精心打造了三道“护身符”,让他得以穿越新旧两个时代。 第一道门,是他在江湖中建立的道义秩序。顾竹轩的权力根基,并非来自烟土或赌场,而是深深扎根于庞大的苏北同乡社群。 他这个“江北皇帝”的称号,是靠着为人慷慨、爱抱不平,从一个贫苦佃农家的孩子,一路从马路工、黄包车夫干到戏院老板,实打实挣出来的民心。 他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于社群之中默默伫立。他的存在,恰似坚实壁垒,守护着社群的和谐与安宁,更像是社群当之无愧的守护者。 1931年苏北老家发大水,他二话不说卖掉自己的玻璃厂,捐出巨款,还亲自用船运送物资救济灾民。面对战争,他两次将自己最赚钱的产业——天蟾舞台,直接变成收容所,前后庇护了上万名流离失所的同乡。 最难得的是,他给自己和手下立下了“三不”规矩:不碰鸦片,不逼良为娼,不与日本人合作。在那个光怪陆离的上海滩,这种自我约束几乎是异类,却为他赢得了底层社会的普遍敬重。 就连他对恩师刘登阶晚年亲自侍奉、死后披麻戴孝的举动,也成了上海滩一段关于情义的佳话。 第二道门,是他毫不含糊的民族大义。当日本人找上门,想请他出面组织“维持会”时,顾竹轩直接把金条扔出门外,撂下狠话:“死也不当汉奸!”即便后来戏院被查封,连儿子都被抓去毒打,他也未曾屈服。 这种决绝,让他后来的所有选择都有了坚实的根基。 他把这份家国情怀,转化成了对共产党的秘密支持。他的天蟾舞台成了革命的“中转站”,那些比金条还珍贵的新四军急缺药品,就藏在戏箱里,借着“送戏下乡”的名义运往根据地。 他还通过儿子的关系网,为新四军搞来了大量武器弹药,连陈毅都对此大加赞赏。 他的住所与戏院经理室,摇身一变成为中共地下党隐秘且安全的联络据点,在那特殊的斗争岁月里,默默承载着传递信息、维系组织联系的重要使命。 1943年,他动用全部人脉,甚至搞到了日军的通行证,成功掩护中共要员喻屏夫妇安全抵达延安。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更是带着手下青帮兄弟,整体加入了中共领导的“帮会工作委员会”,彻底站稳了队。 第三道门,是陈毅眼中他作为“可团结资产”的政治价值。陈毅保下顾竹轩,并非个人恩情,而是一次精准的政治考量。 初解放的上海人心浮动,顾竹轩在苏北同乡和文艺界的巨大声望,本身就是一张王牌。 留下他,等于向全社会释放一个信号:新政权看的是你做过什么,只要“没对不起国家,没对不起百姓”,就是朋友。 同时,顾竹轩也是一本梳理旧上海复杂人际网的“活字典”。他能清楚地分辨谁是罪大恶极的特务,谁只是混口饭吃的普通帮众。 解放军进城时,他主动在戏院门口设茶水站,并指认藏匿的汉奸特务,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帮助新政权精准打击敌人,稳定了局势。 顾竹轩也用行动回报了这份信任。他谆谆告诫手下弟兄,欣然接受安排,主动上缴天蟾舞台地契。不仅如此,还亲率徒弟们前往码头,为解放军卸货。 他慨然言道:“如今当为国家效力!”他用自己的转变,为无数旧社会的人物提供了一个可以效仿的范本。 信息源:民国上海帮会 第九章 帮会色泽(附图)·上海档案信息网·2022年9月27日

0 阅读:0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