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武器研究所工作人员:“其实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器研究的关键,即使没有我们...” 说起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那段历史,中苏关系闹得挺僵。五十年代,中国刚建国没几年,百废待兴,苏联那边伸出援手,派了不少专家过来帮忙建厂子、搞技术。核武器这块儿,更是重点合作。苏联提供蓝图、设备,还带队教中国人怎么操作。可到1959年,俩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分歧越来越大,苏联觉得中国走得太激进,赫鲁晓夫上台后就开始收紧。1960年7月,苏联直接发照会,说要撤走所有在华专家,一口气1390多人打包走人,还撕了600多个合同。这事儿对中国打击不小,尤其是核工业,项目卡壳了,资料也不全了。很多人当时都捏把汗,担心这核武器研究得黄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苏联专家撤离核武器研究所的时候,有位专家私下里跟中国人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大意就是“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器研究的关键,即使没有我们也行”。这“王”指的正是王淦昌,中国核物理学界的顶梁柱。那时候,王淦昌已经在国际上小有名气,但国内很多人还不清楚他到底多牛。苏联人这么一说,其实是认可了他的实力。撤专家这事儿,从苏联角度看,是政治决裂的表现,他们不想再帮中国搞出核武器,怕中国独立后不好控制。可从中国这边,逼着大家自力更生,也算化险为夷。王淦昌的出现,就成了转折点。 王淦昌这人,1907年出生在江苏常熟一个普通农家,小时候家里穷,靠种地过日子。他从小爱学,1916年进太仓县沙溪小学堂,1924年考上南开大学附属中学,1925年又进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1929年公费留学德国柏林大学,那时候德国物理学正火热,他跟着导师学粒子物理。1931年,他提出中子存在的理论,可惜资历浅,没发表出去,第二年英国人查德威克抢先证实了,拿了诺贝尔奖。王淦昌也没气馁,1934年回国,先在山东大学教书,抗日战争打响后,学校西迁贵州湄潭,他带着学生在山沟里建实验室,继续搞研究。1941年,他又提出中微子质量非零的设想,后来美国人先验证了,1957年也拿诺贝尔奖。王淦昌就这样,两次跟诺贝尔擦肩,但每次都埋头继续干。 新中国成立后,王淦昌的日子好过了点,1949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在上海建实验室,开发出王-阿伦电离室方法,这玩意儿在粒子探测上挺实用,国际上都认可。1956年,他去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带队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这成果轰动物理界,本来有机会冲诺贝尔,可国家召唤他回国搞核武器,他二话不说就回来了。那时候,中国核研究刚起步,苏联援助是主心骨,但王淦昌的底子厚实,早年留学积累的知识正好派上用场。他化名王京,从1960年起隐姓埋名17年,跑到青海基地,带头攻关原子弹和氢弹。 苏联撤专家后,中国核项目面临大难题。资料不全,设备卡壳,团队得从零补课。王淦昌上手快,他先补齐理论空白,指导铀浓缩和链式反应计算。1961年,他到基地后,组织爆轰物理试验,研究炸药工艺和近区爆炸探测。这些基础工作干得扎实,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成了第五个核国家。那炸弹叫596,寓意五年计划完成。三年后,1967年6月17日,氢弹也爆了,王淦昌在原理突破和试验组织上出力最多。他不光理论强,还管工程,抗电磁干扰和激光模拟核爆这些技术,都是他团队搞出来的。整个过程,中国人靠自力更生,调全国几万科技人员,举国之力才顶住。 中苏破裂不是单方面,双方在古巴导弹危机和对美政策上意见大,苏联怕中国核武后尾大不掉,就卡脖子。中国也没闲着,早从五十年代就布局核工业,邓稼先、钱三强这些人都参与了。王淦昌的角色特殊,他是理论和实验的桥梁,苏联专家走后,他接手协调,填了很多坑。国际上,这段历史挺有争议,苏联援助有限制,从一开始就不给全套样品和技术细节,1960年撤走更像政治施压。但对中国来说,这反而加速了独立,核盾牌建起来了,国际地位稳了。
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
回忆只剩悲凉
2025-10-04 01:26: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