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6年,唐玄宗下令斩杀高仙芝、封常清。望着副将封常清早已冰凉的尸体,高仙芝潸然泪下,说:“封二封二啊!你从一个无名小卒,到名满天下的大将,是我一手提拔你的。没想到今天,我们俩又要死在同一个地方,这难道就是天命吗!” 755年冬天,安禄山的铁蹄,踏碎了盛唐的繁华。叛军势如破竹,占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 得知这一消息后,刚好回长安述职的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入朝觐见唐玄宗,主动请缨率兵平叛。 这位其貌不扬、甚至有些跛足的将军,当庭向皇帝立下了军令状:“臣请求单枪匹马赶赴洛阳,打开武库,招募勇士,不出数日,必将叛贼安禄山的首级,悬挂在宫门之下!” 玄宗大悦,当即加封他为范阳节度使,命其东征讨贼。 然而,理想有多豪迈,现实就有多残酷。 封常清在十日之内虽招募了六万兵马,但皆是未经训练的市井之徒。面对安禄山身经百战的虎狼之师,唐军六天之内连战连败,还丢失了东都洛阳,只好退往陕郡,与讨贼副元帅高仙芝会合。 封常清是高仙芝的老部下,他当即提议放弃陕郡,全军退往潼关固守。 这是一个“坚守不出,以待勤王”的万全之策。 但他们的正确战略,却被监军宦官边令诚,当成了报私仇的把柄。此人曾向二人索贿不成,怀恨在心。 边令诚逃回长安,向玄宗诬告:封常清夸大敌情,动摇军心;高仙芝弃地而逃,克扣军饷。 早已被叛军吓破了胆的唐玄宗,不经任何核实,勃然大怒,当即下了一道命令:将高仙芝、封常清,就地斩首! 756年1月27日,潼关大营,寒风刺骨。 当宦官使者宣读完诏书时,封常清没有申辩,他知道一切都已无用。他对监刑官说:“我兵败不死,是不愿死在叛贼之手,玷污了国家的旗帜。如今讨逆无效,死在君王之手,我心甘情愿。” 封常清跪在雪地里,写下了给玄宗的最后一份遗表:“臣死之后,望陛下千万不要轻视叛贼……若人死后还有知觉,我必在战场上结草为神,助我大唐王师,平定叛贼……” 写完,他从容就戮。 不久,高仙芝也被押到了刑场。 当他看到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爱将,那个曾经目不识丁、却被他慧眼识珠破格重用的封常清,此刻已经身首异处时,这位威震西域的“山地战神”,再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高仙芝望着封常清早已冰冷的尸体,用一种既悲怆又无奈的语气,发出了最后的告白:“封二封二啊!你从一个无名小卒,到名满天下的大将,是我一手提拔你做我的副官,不久你又接替我当上了节度使。没想到今天,我们俩又要死在同一个地方,这难道就是天命吗!” 他不甘心,转过身,对着台下数万将士大声问道:“我有没有克扣你们一分一毫的粮饷赏赐?” 数万士兵,齐声高呼:“没有!”呼声震天动地。 高仙芝又问:“我带你们仓促出征,退守潼关,我若有罪,你们可以揭发!” 将士们再次齐声高呼:“冤枉!冤枉!” 听到将士们的呼喊,高仙芝坦然了。他仰天长叹,从容引颈就戮。 接替他们的哥舒翰,在玄宗的不断逼迫下,被迫出关决战,最终全军覆没。潼关失守,长安门户洞开,唐玄宗只能仓皇逃往四川。
756年,唐玄宗下令斩杀高仙芝、封常清。望着副将封常清早已冰凉的尸体,高仙芝潸然
星河滚烫你是画
2025-10-03 20:30:00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