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俄国人推算外蒙古将回归中国,连远东一起归还!   俄罗斯专家琢磨外蒙古和远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0-03 12:51:20

专家:俄国人推算外蒙古将回归中国,连远东一起归还!   俄罗斯专家琢磨外蒙古和远东的未来走向,真不是瞎猜的。他们这些想法,都能从老历史和现在实打实的往来里找到影子。   其实远东这地方,早早就有中国的印记了——上世纪初开发这片大地的时候,根本离不了华人的汗水。   1910年俄国官方有过统计,当时远东金矿和铁路工地上的外国人里,华工占了95%还多;到1913年更夸张,远东采金业里87.6%的工人,全是从中国来的。   那些从山东、东北一路辗转来的华工,春天来秋天走,散在各地——从阿穆尔的矿场到乌苏里江的铁路,最苦最累的活几乎全是他们干的。   就算工资比俄国工人低一半,甚至更低,他们还是撑起了远东工业的半壁江山。   华商的影子更是钻进了当地人的生活里。1910年的时候,符拉迪沃斯托克有625家中国店铺,俄国店铺才181家;双城子的华商店铺,数量也比俄商多两倍多。   当地老百姓每年花在中国商品上的钱,差不多有20卢布。要是没了华商,远东的市面得萧条一大半。这种绑在一块儿的经济关系,可不是临时搭伙,早刻进这片土地的脉络里了。   至于历史上的牵绊,那就更加久远了。清朝的时候就划进中国版图了,就算后来局势变了,经济上也从没真跟中国断开过。   现在1蒙古图格里克只值0.001981元人民币,这汇率就偷偷说明俩地儿经济多挂钩。   2024年中蒙贸易额直接冲到186.2亿美元,比前一年还涨了10.1%,这个增速比中国外贸整体增幅还高5个百分点。   这么多年下来,中国一直是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它最大的进出口来源国——蒙古的矿产、牛羊这些产品,大多都卖到中国;老百姓日常用的东西,也多是从中国来的。这种谁也离不开谁的供需关系,早成了习惯。   老历史的印记还没淡,现在的合作纽带倒先缠得越来越紧了。俄罗斯远东发展部早公布过数据,中国企业在远东投的钱已经有160亿元人民币了——单说哈巴罗夫斯克一个木材厂,就投了70多亿卢布。   不管是雅库特共和国的超前发展区、滨海边疆区的产业园区,还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到处都能看到中国投资者的影子。   阿穆尔州的水泥厂已经开工生产了,炼油厂的投资计划也在往前推。这么算下来,中俄企业在远东签的合作协议,已经超过31份了,能源、贸易、旅游这些领域都覆盖到了。   最关键的是能源这条命脉,早就跟中国绑在一起了。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每年能给中国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   等2027年远东新管道投产,再加上中俄东线,俄罗斯每年给中国供的天然气总量就能到480亿立方米,到时候俄罗斯就成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   就连规划里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都要从蒙古国过,把能源线路铺得更密。   外蒙古跟中国的合作,更偏向全方位扎进去。2025年的时候,弘毅控股和TBF控股一起拿下了蒙古的能源项目,一出手就包了好几个难啃的硬骨头:12亿吨煤矿开采、50兆瓦的风电储项目、100万吨规模的钢厂,连蒙撒特区开发和中华医术推广中心都算在里面。   这9个项目从挖资源到民生服务,全给覆盖了——既给蒙古带来了投资和工作机会,也让中国的资本和技术扎得更深。这种合作可不是偶尔做笔小买卖,而是从建基础设施到帮着升级产业,一套系统的介入。   蒙古的矿产得靠中国市场卖出去,中国的技术和资本也需要蒙古的资源来承接,这种互相需要的关系,让俩边走得越来越近。   远东的人口结构里,还藏着个不显眼的趋势——早年的时候,华人占远东总人口的10%到12%,现在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但中国投资者和干活的人不断往那边去,已经在改变当地的格局了。   再加上跨境旅游慢慢恢复,老百姓之间的往来也越来越多。外蒙古就更不用说了,边境贸易点的人啊车啊,常年都不断;汉语在当地的普及率一年比一年高,连谈生意的时候,都常直接用中文聊。   俄罗斯专家看在眼里,心里自然会算这笔账:远东要开发,离不了中国的钱;蒙古要搞经济,离不了中国的市场;老历史的纽带从没断过,现在的合作还在加劲——在这种趋势下做的推测,不过是基于现实的合理判断。

0 阅读:0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