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好奇为啥中美较量没人出来当和事佬?答案其实挺简单。这场博弈,最开始是美国想跟全世界掰手腕,后来其他国家都缩了,压力全落在中国身上,变成了中美单挑。 美国从2018年起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理由是所谓的贸易不公平,这场贸易战很快从试探性出招升级为全面交锋,规模从最初的250亿美元中国商品扩展到超过3000亿美元,几乎涵盖大部分中国出口商品。 许多依赖出口订单的中国制造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有的客户流失,有的订单骤减,甚至出现企业倒闭或将产能转移至越南、墨西哥等国家以规避高关税压力。 当美国意识到单靠经济制裁难以遏制中国发展时,便开始对科技领域下狠手,同时军事层面的摩擦也在升温。 美军舰频繁在南海等敏感水域自由航行,在中国岛礁周边挑衅,从经贸到科技,再到军事博弈,局势不断趋于复杂化和高风险化。 多数国家陷入两难境地,既不想得罪美国,又舍不得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以欧洲为例,原本希望在中美之间扮演平衡者或调解人的角色,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2019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时曾促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取得进展,但这份协定还未真正落地,美国就以人权问题施压,欧盟在美国影响下被迫冻结协议。 联合国这样本应发挥调停作用的国际组织也显得力不从心,安理会中的中美代表多次在会议上就涉华议题唇枪舌剑,场面往往演变成谁也不让谁的争吵,实质性决策难以形成,多边机制的作用被明显削弱。 这场中美之间的对抗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商品贸易,而是全面蔓延到科技、军事、安全、文化乃至规则制定等多个层面。 中美较量无人调解的现象反映了当前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在大国博弈中,小国往往只能选择站队或保持沉默。 各国之所以不愿介入中美博弈,是因为两个经济体的规模和影响力实在太大了。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展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战略定力,中国不主动寻求对抗,但也不惧怕对抗,中国始终保持着对多边主义和国际规则的尊重,同时也在积极准备应对最坏的情况。 中美之间的博弈可能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两国不仅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竞争,在军事领域也在暗自较劲。 2025年中国海军现役主战舰艇总数已经超过美国,中国新一代隐身战斗机、超远程反舰导弹等装备持续服役,在西太平洋形成了多层次、纵深防御体系。 面对这种局面,国际社会选择沉默也就不难理解了,当两个巨人角力时,旁观往往比介入更加明智,各国都在静观其变,等待最终的结果再调整自己的战略。 没有调停者是事实,更是局势的必然结果,中美这场单挑将决定全球下一轮游戏规则,而世界各国只能等待结果,而非改变进程,这就是当今国际政治的现实,残酷而又真实。 参考资料:中国日报网《中美“一带一路”竞争背后的“中间地带”角力》
有人好奇为啥中美较量没人出来当和事佬?答案其实挺简单。这场博弈,最开始是美国想跟
自然解说甲一
2025-10-03 10:46:0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