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高校为什么削尖脑壳,想尽办法也要降低门槛招留学生。因为留学生补贴资金这块大蛋糕吃的太舒服、太惬意,简直是白拿。建议那些打留学生补贴主意的的高校,以后招学生只招留学生,不要招国内学生。只招留学生不仅学校的排名上去了,也和国际接轨了,留学生的补贴也能拿到手软。 削尖脑壳招留学生的背后,是部分高校把教育做成了生意,把留学生当成了换补贴、冲排名的工具。国家设立留学生补贴,本意是吸引全球优质人才,促进文化交流与学术碰撞,让高校成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平台。可到了一些高校手里,这份善意却变了味——不管留学生资质如何,先招进来再说;不管培养质量怎样,只要人数够多、数据好看就行。毕竟,多招一个留学生,就能多拿一份补贴,学校的国际排名指标也能跟着往上走,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买卖,让不少高校渐渐忘了办学的初心。 说只招留学生、不招国内学生,虽是气话,却戳中了乱象的要害。国内学生是高校的根基,他们承载着传承学术、建设国家的重任,可在部分高校的功利算盘里,国内学生的价值远不如能带来补贴和排名的留学生。有的高校给留学生提供高额奖学金、宽敞宿舍、专属福利,却对国内学生的诉求视而不见;有的高校为了让留学生顺利毕业,降低考核标准、放宽学术要求,形成了宽进宽出的畸形模式。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不仅寒了国内学生的心,更损害了教育的公平与尊严。 高校以为靠留学生就能提升排名、接轨国际,其实是对国际化的误解。真正的国际化,是学术标准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文化视野的国际化,而不是简单的人数国际化。世界顶尖高校的国际化,靠的是顶尖的学术实力、开放的办学理念,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慕名而来;而不是靠降低门槛、堆砌人数,用补贴换来虚假的繁荣。那些只盯着补贴和排名的高校,就算招满了留学生,也只能算是国际收容所,永远成不了真正的国际名校。 更可怕的是,这种唯补贴论的招生模式,正在摧毁高校的学术风气。当招生的核心目标从选拔人才变成争取补贴,当培养的重点从提升能力变成留住人数,学术的严谨性、教育的严肃性都会被抛诸脑后。久而久之,高校不再是追求真理的殿堂,反而成了追逐利益的场所;教师不再专注于教书育人,反而要为凑齐留学生人数发愁;国内学生在这种失衡的环境里,也会逐渐失去对学术的敬畏与追求。 说到底,高校抢留学生的乱象,根源在于部分高校办学理念的错位和评价体系的偏差。要改变这种现状,既需要高校找回办学初心,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而非沉迷于补贴与排名;也需要完善评价机制,让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回归学术本质,而非被数据和利益绑架。毕竟,高校的价值,从来不是靠留学生的数量来衡量,而是靠培养出多少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贡献多少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来定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高校留学生待遇 外国留学生待遇
现在的高校为什么削尖脑壳,想尽办法也要降低门槛招留学生。因为留学生补贴资金这块大
坦荡的奶茶
2025-10-03 10:03:37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