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免签协议的严重后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自2024年起,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免签协议正式落地,不少人当时还只是当作一条普通的外交新闻刷过,但当政策逐渐在现实中发酵,事情的走向明显开始“超预期”。 边境上的热闹里藏着不少麻烦。黑河、绥芬河这些口岸城市最明显,以前俄罗斯人来一趟要提前办签证,材料堆得像小山,签证费三百多,还可能被拒签,一年顶多来两三回。 现在免签了,早上坐船过来逛早市吃油条,下午买完东西就回去,一天能打个来回。可人员流动一频繁,问题跟着就来。 公安那边的数据显示,免签头一个月,边境的涉外案子就多了 15%,大多是因为说话不通闹出来的误会。比如俄罗斯商贩拿着货过来卖,顾客问价听不懂,比划半天弄岔了金额,吵起来的不在少数。 还有些老人过来买药,看不懂说明书,指着包装瞎猜,药店老板也不敢随便卖,怕出医疗事故,两边都着急。 口岸的工作人员更累了。免签不是不用检查,身份核验、健康申报一样不能少,可来的人翻了倍,窗口还是那些,队伍排得老长。 绥芬河口岸第一天免签,原本以为会挤爆,结果只来了 127 人,比预期少三分之二,后来才发现是流程没跟上,很多人嫌排队久,干脆改了日子。 哈尔滨机场更明显,俄语翻译的需求一下涨了 200%,以前机场里常驻两个翻译就够,现在临时找兼职都难,有些游客找不到翻译,连行李托运都弄不明白,蹲在地上急得掉眼泪。 跨国婚恋的热闹背后全是坑。国内男多女少,俄罗斯女多男少,本来以为免签能搭个桥,没想到成了不少人的烦心事。 黑河一年中俄结婚登记两百多对,看着不少,可全国算下来一年也才三千多对,成功率还不到 4%。婚介倒是赚了一笔,初次介绍就要三千块,成了还要两万块红娘费,可真结婚了才发现全是坎。 语言根本不通,夫妻俩靠翻译器过日子,说句贴心话都翻得变味,时间长了话都懒得说。吃饭更是闹矛盾,中国这边要炒菜喝汤,俄罗斯那边爱冷餐奶酪,家里厨房天天像 “战场”,做了中餐媳妇不爱吃,做了俄餐老公咽不下。 更头疼的是后事,孩子户口怎么落、将来在哪上学,两国政策不一样,问来问去没人能给个准话。万一过不下去要离婚,财产怎么分、孩子归谁,光打官司就要跑好几个部门,耗个一年半载都算快的。 之前有人说中国男人会大批去俄罗斯找媳妇,其实都是想简单了。俄罗斯姑娘独立性强,根本不是随便就能谈成的。珠海有次相亲会,20 个中国男的配 15 个俄罗斯女的,现场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翻译在旁边忙活半天,聊了半小时就没话说了。 俄罗斯那边统计,42% 的年轻女性愿意和中国男性交往,可真到实际接触,光文化差异就把人挡在了门外。 有个大连的俄罗斯姑娘和中国男友分手,就因为男方总让她学包饺子,说这样才像中国媳妇,姑娘觉得凭什么要为结婚改变自己,吵了几次就散了。 小生意人的日子也不好过。免签后俄罗斯小商贩来得勤了,以前一年来两三回,现在每月都能来,带的货又便宜又好,国内小贩的生意被抢了不少。 哈尔滨中央大街上,以前卖套娃、望远镜的都是中国商户,现在俄罗斯大妈直接摆个摊,价格比店里便宜一半,游客都往那边挤。 有个开了十年礼品店的老板,这半年生意降了三成,房租都快交不起,只能跟着进些俄罗斯特产混着卖,可不懂俄语,进货时总被坑,好几次拿到的货都是残次品。 反过来,中国商人去俄罗斯也一样碰壁,俄电商平台 OZON、WB 上全是中国商家,竞争大得很,物流稍微慢了点就被差评,想找当地合作方,语言不通又怕被骗,只能自己硬扛。 旅游热也藏着隐忧。俄罗斯赴华游客预计增长三成,中国去俄罗斯的也多了,可地方上根本没准备好。莫斯科的酒店预订量涨了四倍,好多游客订不到房,只能住到郊区,来回折腾好几个小时。 医疗旅游也是个新问题,俄罗斯人爱来中国治牙、做理疗,可很多医院没有俄语导诊,医生和病人对着病历瞎比划,万一误诊了都不知道找谁负责。 有个俄罗斯大叔来黑河治腰间盘突出,因为翻译没说清过敏史,用药后起了疹子,折腾了半个月才好,回去后到处说中国医院不靠谱,影响特别不好。 这些问题不是政策本身不好,而是谁也没料到会这么具体。当初大家都觉得免签就是方便旅游、做买卖,没人想到会有这么多细碎的麻烦。 口岸流程没跟上,翻译人才不够,法律衔接有漏洞,这些看似小事,堆在一起就成了大问题。 对普通人来说,不是什么宏观的经济政治影响,就是家里娶了外国媳妇后天天吵架,开个小店被抢了生意,去旅游住不上酒店,这些实实在在的难处,就是最真切的 “超预期”。 现在大家慢慢明白,免签不是打开门就行,得把后面的配套都跟上。翻译队得建起来,涉外纠纷的调解机制得完善,跨国婚姻的法律问题得说清楚,商户的竞争规则得明确。 不然这热闹背后的麻烦,还得普通人自己扛着。这些问题要是解决不好,本来挺好的政策,反而会让人觉得添了堵。
波兰真精明,这次没有上当?你没看错,波兰全民恨透俄罗斯,先前被无人机算计,果断
【22评论】【33点赞】
用户17xxx68
磨合适应需要过程,要相信两国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