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一巴掌下去,母亲以为打的是“不懂事的女儿”,女儿接到的是“逐客令”。十六岁的耳朵还在嗡嗡作响,她拎起书包,像拎起自己尚未成年的人生,推门——门没挽留,风也没挽留… 2015年,单亲母亲王女士要求16岁女儿小梅将唯一卧室让给周末常住的表哥(外甥)。女儿多次抗议被无视。留下字条“驴打滚的地方回不来”,自此十年杳无音信。 镜头里,母亲抹着泪:“我就打了她一巴掌,她怎么记仇十年?” 弹幕飘过一片安慰:“孩子太玻璃心。” 没人问:那一巴掌之前,有多少句“你怎么这么没用”做预热?有多少次“别人家的孩子”做催化剂? 巴掌只是句号,前面早已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感叹号。 事情传到网上,高赞评论: “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一句重话就离家出走,将来怎么经得起社会毒打?” 我寻思,社会毒打至少发加班费,父母毒打却要求感恩,不然就是“我生你出来还打不得?” 魔幻的是,同一拨人, 一边骂孩子心理素质差,一边自己因外卖晚到十分钟就差评+投诉; 一边嫌孩子记仇十年,一边自己因为三十年前婆婆少给改口费仍逢年过节翻旧账。 打不是教育,是泄愤;骂不是鞭策,是情绪倾倒。 孩子不是父母的错题本,不能一错就撕。 真正的母爱,不是“我养你所以我有权打你”,而是“我养你所以我得先学会不打你”。 别让“我是为你好”成为家庭暴力的免死金牌。 先学会控制巴掌,再谈养育;先学会道歉,再谈团圆。 否则,十年空白不是孩子的叛逆,而是大人拒绝成长的代价。 愿每一句“为你好”都带着倾听的温度,而非掌心的伤痕。 [原创文章,图源网络]
“啪!”一巴掌下去,母亲以为打的是“不懂事的女儿”,女儿接到的是“逐客令”。十六
喵柚时光笔记
2025-10-01 17:22: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