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退休后好多年没去白洋淀了,今年初夏的一天,随朋友一行到白洋淀游玩,目之所及,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明珠”景色尽显。据报道,白洋淀已经连续多年水质保持地表水Ⅲ类标准,稳居全国良好湖泊行列,鱼类资源恢复,野生鸟类繁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作为环保战线的一名老兵,我甚感欣慰。我亲身经历了几十年来白洋淀水污染综合治理的轰轰烈烈和曲折艰辛,明白“华北明珠”之所以能够再放异彩,得益于科技赋能、工程支撑、依法监管、持之以恒,成果着实来之不易。
曾几何时,白洋淀生态环境恶化,水体严重污染,死鱼事件频发。对上游污染的治理始于1970年代,按照“工厂根治、淀污分隔、截蓄灌溉、化害为利”的方针,对上游保定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进行了初步整治。当年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制约,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1989年和1992年,国务院环委会两次在保定召开现场办公会,经过反复论证,确定实施了白洋淀水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在关停治理无望的重污染企业、限期治理其他工业企业的同时,建起两座总处理能力达16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淀区内自身污染问题也开始引起重视,采取了初步的治理措施。白洋淀水质得到初步改善。在此期间,国家和省地市环保部门协同开展了白洋淀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一系列科学研究,为治理工作提供了依据。本人有幸自1982年大学毕业后即参与其中,所学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以实践和提升。
进入21世纪之后,白洋淀水污染综合防治更是高潮迭起。“一控双达标”助力白洋淀上游水质改善;“引水济淀”确保淀区水体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提升;开展白洋淀“水专项”研究,深入探讨水污染综合防治。利用亚行贷款初步完成县城及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主城区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每天24万吨;建设大水系,彻底改善地表水环境。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面实施环保目标责任制、污染源限期治理、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及“三同时”等各项制度。
从严执法,强化监督管理,有力地促进了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以及重污染小企业的取缔关停,解决原有污染问题并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与此同时,为严肃政府和环保部门执法监管,还加大了追责问责力度,曾经有多名县、区主管领导和县、区环保局主要负责人因执法不严、监管不力而受到免职等处分,使全市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警醒。通过不懈努力,白洋淀水质明显改善。
雄安新区的建立,开创了白洋淀水污染治理的新纪元。对涉及淀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实现了对白洋淀的统一管理,也突破了地方财力不足,大的整治工程难以实施的困境。开启了新一轮更科学、更深入、更彻底的水污染综合治理,从重点污染源有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面提标,到入淀河流水质管控,再到淀区自身污染防治,以及河流入淀水域生态稳定塘建设、淀底清淤及水草收割、取缔高密度水产养殖,同时辅之充足的补水调度等,实际是历年相关科研成果的集之大成。最终实现了淀区水质全面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实现了水域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