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工人爬上银川一座古塔,意外发现一洞穴放满珠宝,当他伸手准备去掏时,古塔内部竟然堆着好几个流着黑色眼泪的佛头,正盯着自己。 于银川郊外,矗立着一座已然倾斜近千年的古塔。因其独特的倾斜姿态,当地百姓形象地赋予它“比萨斜塔”这一别称,尽显其别样魅力。这座塔很奇特,它身上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印记,一个在塔顶,一个在塔身。 一个,是塔顶秘室里那些会“流泪”的佛头,背后是一个王朝的宏大悲怆。另一个,是塔身砖石上那些凝固的工匠指温,诉说着无名个体的生命暖意。 历史的重逢,往往源于一次意外。1990年,年仅二十岁的瓦工小李,心怀修缮古塔之责,毅然攀上古塔,以无畏之姿去勘察潜藏的险情,展现出令人钦佩的担当。 他万难料到,于那塔顶心柱的一道罅隙之中,竟隐匿着一方小小的密室。那裂缝毫不起眼,却似藏着无尽秘密,让人不禁好奇小室里究竟有何乾坤。 当他将手探入,欲摩挲那些琉璃珠子之际,蓦然间,与二十六尊“淌着黑泪”的佛头四目相对,那场景,如惊雷乍响,令他心头一颤。那场面,足以让任何人魂飞魄散,小李当场吓得滑倒,幸好被工友救下。 塔内是惊心动魄的发现,塔外,游客与考古学家们却在玩着一种“寻宝游戏”。他们在粗糙的塔砖上,寻找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印记——西夏工匠们留下的手印。 佛头眼中所淌并非真切泪水,实则是泥塑内部灌注的黑色釉料。在塔顶高温炙烤下,釉料融化,机缘巧合地从眼窝处缓缓渗出。但这个巧合,却像一个跨越了八百年的预言。 1227年,蒙古铁骑踏平西夏,下令抹去这个王朝的一切文明痕迹。这滴滴“黑泪”,宛如幽咽的悲歌,又似沉重的喟叹,于悄无声息间,为西夏文化逝去的辉煌,献上一场肃穆且深沉的哀悼。 密室“天宫”里,封存着西夏文明最后的遗言。两千多块西夏文的印经木雕版,证明了他们发达的印刷术;14幅绢画和6幅唐卡,其中包括国内已知的最早的玄武像,展现了何其精湛的艺术。 这些宝贝的重见天日,意义非凡。要知道,早在1908年,沙俄军官科兹洛夫就在内蒙古黑水城掠走了大批西夏文物,让中国学者研究本国历史都得远赴俄罗斯。这次发现,是让一段被强行中断的历史,终于回了家。 如果说天宫里的文物是西夏的“大历史”,那么塔砖上的手印,就是无数无名个体的“微历史”,让冰冷的建筑有了体温。 这些手印形态各异,有一个像是调皮地比了个“耶”;有一个,显微镜下能看到小拇指缺了半截,那是一位劳作者的印记;最动人的,是在东北角塔檐下,一个只有三岁娃娃大小的掌印,也许是哪个工匠带来的孩子留下的。 一个现代的老瓦工,在看到这些手印时,当场就哭了。他说,他的祖辈盖房时,也有在房梁砖瓦上按手印的习俗,那是一种匠人间的默契,一种生命的延续。 如今,宏佛塔修好了,但依旧歪斜着。这倾斜的姿态,仿佛成了一种永恒的凝视。 发现天宫的小李后来改了行,退休后还会回村里看看塔。而那位为匠人精神动容的老瓦工,也把这份跨越时空的共情留在了人们心里。 塔里的稀世珍宝,如今被恭请至银川博物馆。它们静静伫立,宛如时光的使者,向世界娓娓道来西夏王朝往昔的辉煌盛景,以及那令人扼腕的悲怆过往。 塔身的那些手印,则被玻璃罩子小心地保护起来,在原地讲述着无名者的故事。一个完整的西夏,原来需要佛头的悲泪与工匠的指温,共同拼凑。 主要信源:(新华网——被炸毁的西夏方塔亟待修复)
1990年,一工人爬上银川一座古塔,意外发现一洞穴放满珠宝,当他伸手准备去掏时,
月鹿一鹿前进
2025-09-30 12:48:52
0
阅读: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