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领着日本工签的在日务工人员,看到中国这个K签证的消息。不敢聊国内的事(之前那条张雪峰已经没了),至少可以聊聊我所处的日本是个什么样。当然,日本是东亚测试服这个说法也有,所以您就姑且一听。
去日本读书前,听前辈跟我吹牛,日本劳动力不足够,你去就能随便找到工作。直到后来体会到了现实的艰苦,才知道并不是这样的。劳动力不足,和工作机会不多,并不是对立的。
如果要给日本的社会做一个社会各阶级分析的话,处于整个社会底层的无疑是那些“技能实习生”。以前做这个的中国人多,现在随着国内工资提高和日本工资下降,渐渐地东南亚人占主流了。他们是日本劳动者中的最底层,甚至不受日本的劳动法律保护,因为他们的身份不是劳动者而是“技能实习生”。显而易见,这是日本的资产阶级为了剥削劳动者而又要绕过法律所搞出来的办法。
如果你在东京大阪福冈名古屋这些大城市,你是基本没有机会去接触这些人的。因为他们的工作大部分就是处于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主要是从事农业这些繁重而又不怎么需要和社会所接触的体力劳动。
接下来,日本人的劳动者里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企业作为正社员就业。作为日本就业活动的亲历者,我最有资格讲这个话题。日本的就业是需要提前至少一年开始,在各大企业的招聘页面投简历,参加面试。这些简历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八股文,说是服从性训练都不为过。一般就是问你“学生时代最投入做的一件事是什么”,然而这些内容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编的,无非是看谁简历更好看,长得更好看(这点是真实存在的,日语叫顔採用)。所以繁重的就业活动其实本身就是对于还要一边准备毕业的学生的摧残。我也听说过不少因为就业活动不理想而心理出现问题的人,很多最后除了选择去アルバイト,其他的可能也就只有家里蹲一条路。
这样又提到了アルバイト这个日本社会绕不开的话题,翻译过来是兼职,但是说白了就是国内的日结或者小时工。这种名字上叫兼职,但是实际上专职做这个的人也并不少。在我现在上韩语课的补习班,同班的有个60多岁的老太太也在麦当劳做这个。或者说他们就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写的“游击队”,“流动的部分,形成一支游击队,今天在这里工作,明天在那里工作,从而增加资本对剥削条件的机动性”。
马克思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的理论是最适合说明这个问题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真正劳动后备军,就是所谓的相对过剩人口。它是相对的,虽然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它绝对地增长。它是资本主义积累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构成一个随时可以使用的产业后备军,对于资本来说,就像空气对于生物一样不可缺少。它使积累过程的绝对运动适应市场需要的伸缩。”
资本主义下,劳动力就是商品。所以劳动力价格随供需关系的波动时,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就会将劳动力的价格重新回归到它的价值附近上来。用一句俗话说就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所以日本人引进外国劳动力,并不是说国内的劳动力完全枯竭,做不到所有岗位都有一个对应的劳动力了。而是资产阶级为了调整因为高龄化少子化带来的国内劳动力供给不足造成的价格波动,所引进的用来调节劳动力价格的海外劳动力。就像国内大米涨价了,要平抑米价的最好办法就是开放国外大米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