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的问题,比仇恨严重一万倍,本质上是生存的争夺,几乎没有解决的可能。实际上

景铄看科技 2025-09-29 17:46:35

中日之间的问题,比仇恨严重一万倍,本质上是生存的争夺,几乎没有解决的可能。实际上不是中国不愿意放下仇恨,而是日本不肯停止对中国的侵略。   近年来,日本在南海、东海乃至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表现得非常积极,甚至可以说异常活跃。   从日本防卫省官网所发布的一系列防务白皮书可见,日本对中国“军事扩张”的所谓警惕近乎逐年升级,不遗余力地将中国描绘成“改变现状的最大威胁”,其居心昭然。   而与此同时,日本不仅在钓鱼岛问题上一再挑衅,还不断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同盟,积极参与美方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甚至在某些场合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再说“侵略”这个词,有人可能会觉得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日本怎么可能还在“侵略”中国?   但我们要明白,现在的侵略不再是坦克开进首都、军舰炮轰港口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战争方式,而是涉及经济、科技、舆论、外交、文化乃至网络空间的全方位竞争。   比如日本对华高科技管控配合美国限制中国半导体发展、在国际组织中频频就新疆、香港等问题发声,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这些都构成了一种战略性的施压。   你可以不叫它侵略,但它确实是日本在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试图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至少不愿看到中国成为主导力量。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仅仅是二战时期的军国主义行为那么简单,它背后的深层逻辑是资源、版图、国家地位的竞争。   这种竞争从明治维新后就开始了,是日本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即使在战后日本被迫“和平宪法”框住了手脚,但这并不代表其国家利益诉求就此消失了。   看看近些年的日美联合军事演习、安保政策不断“正常化”、宪法修改讨论频繁,这些都说明日本的战略野心并未远去,只不过换了种方式表达出来。   很多人还停留在日本“战后和平国家”的滤镜里,却忽略了日本已经在悄悄地突破战后体制,甚至在某些方面走得比美方还主动。你说这种主动性,是为了防御吗?还是另有所图?   中国方面的态度其实一直很清楚:历史问题必须正视,现实问题必须对话。但问题在于,日本国内始终存在一股否认侵略历史、甚至美化战争的思潮,从靖国神社问题,到教科书争议,再到右翼政客屡屡发表令人咋舌的言论,这些都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也让中日关系的修复难上加难。   而更严重的是,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日本从未真正站在一个“邻国该有的立场”上,而是站到了对抗的一边。   你说要中国放下仇恨,这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一边要求别人原谅,一边又不肯收起刀子,这种逻辑不是双标是什么?   中日之间的问题,其实更趋近于一种结构性的矛盾。两国在地缘政治、经济结构、科技发展、国际影响力等多个层面存在深度重叠和直接竞争。   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决定了双方之间的摩擦不会因为一次会晤、一份声明就烟消云散。更现实的说法可能是:中日之间会长期处于“边合作、边防范”的状态,合作是为了利益,防范是为了生存。   所以,别再简单地把中日关系归结为“历史仇恨”了,那只是问题的表层。真正的核心在于,双方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博弈,都不愿在关键利益点上让步。   中国要发展,要崛起,日本要稳定,要维持影响力,这两者注定会碰撞。在这种背景下,所谓“解决”,恐怕只是阶段性的缓和,而不是根本性的终结。

0 阅读:0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