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容易被电诈盯上是有原因的,一位越南人告诉我: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几乎没黑

巧珍 2025-09-29 16:55:01

中国人容易被电诈盯上是有原因的,一位越南人告诉我: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几乎没黑社会没暴力,大家在国内有防备心但不强,防备意识也不够,一看就没受过外国风俗的“毒打”! 根据公安部数据,仅2024年,全国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超过29.4万起,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亿元。 而受害者画像也不再局限于“老年人”,90后、00后成为受害主力军,甚至博士、律师、程序员都未能幸免。很多人连骗子长什么样都没见过,就把一生积蓄打了过去。 这背后不是智商问题,而是生活环境差异带来的防范意识差异。 在中国,街头打架斗殴越来越少,黑社会几乎绝迹,社会治安让外国游客都竖大拇指。地铁里手机随便拿,餐厅钱包放在椅子上也不用担心被顺走。 夜晚独行不再是一件需要特别留意的事。正因此,很多中国人从小就没建立起对“陌生恶意”的警觉。而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基本的社会教育就是“别和陌生人说话”。 小孩从小学的不是“助人为乐”,而是“眼神不要乱飘”。他们生活在一个“陌生即危险”的社会结构里,天然带着警惕。 这份“安全舒适”的反差,是骗子最容易钻的空子。 诈骗分子盯上的不是谁“傻”,而是谁“好骗”。他们研究中国人,远比我们想象中更细致。从语言、习惯到心理漏洞,他们一清二楚。 比如,中国人重亲情、怕权威、讲面子、信官方,这些都能被包装成诈骗剧本的桥段。 比如冒充公检法的电话,语气严肃,口吻冷静,再甩个带红章的“通缉令”PDF,很多人就信了。 再比如“你儿子出事了”这一类的高频剧本,哪怕知道有诈骗套路,真到自己头上,很多人一慌就中招。 诈骗手段也早已不是几年前的“中奖短信”。现在是AI换脸、语音克隆、IP伪装、短链钓鱼,诈骗集团组团开公司,甚至还有“培训课件”和“话术模板”。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些境外诈骗园区内有完整的“CRM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诈骗进度,效率堪比电商客服。 更可怕的是支付方式的便利性。中国移动支付全球领先,几秒钟能把几十万打出去,骗子们当然知道。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转账有冷静期、身份验证、银行人工干预,流程慢,骗子还得“演戏演几天”。而中国用户习惯秒转秒到账,一旦被拉进骗局,几分钟内血本无归。 再看受害人群的变化。别以为只有“中老年人”会被骗。数据显示,90后受害者占比已超过三分之一。 被骗理由五花八门:刷单返利、网络交友、虚假投资、代购代拍、游戏充值、兼职搬砖。 骗子话术也跟着人群变化,“小哥哥、小姐姐”“老师您好”“亲爱的用户”……每一句都精准对标。 越是年轻、越是自信、越是相信互联网的人,越可能在不设防的时候被击中。 一些人说,加强法律就好了。但现实比想象中复杂。很多诈骗窝点设在境外,比如缅甸、老挝、柬埔寨,甚至藏身战乱区。 中国警方即使掌握线索,也得和当地政府、部队、甚至地方势力协调。 2025年初,云南边境一支联侦小组就为了盯一个诈骗窝点,蹲守了三个多月,最后才在缅甸警方的协助下成功端掉。 更麻烦的是,诈骗集团现在还用上了星链终端,不靠本地网络,直接接入卫星上网,警方技术追踪难度翻倍。 加上诈骗人员使用假身份、假账号、虚拟币交易,抓人、追钱、取证,每一个环节都比普通刑事案件更复杂。 所以,中国不仅是诈骗分子眼中的“理想受害者市场”,也是执法成本最高的战场之一。 不过,中国并非没有动作。公安部近年来大力推进“断卡行动”,严打非法买卖银行卡和电话卡源头。 各地也在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2025年上半年下载量已超过4亿。 还有“预警劝阻”机制,通过短信、电话、上门等方式劝阻潜在受害者,累计拦截金额已超过1.1万亿元。 地方创新也不在少数。广东把反诈题目编入小学生作业,让孩子回家考爸爸妈妈;浙江试点“大额转账冷静期”。 成都地铁站设置反诈互动体验区;上海社区用老年人听得懂的方言录制反诈广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设计”,却可能是阻止一次家庭崩溃的关键。 但归根结底,反诈的核心不在技术,而在人心。骗子靠的不是技术多高,而是人性漏洞多大。 所以,防骗的第一步,是意识。要从“这事离我很远”转变为“这事随时可能发生在我身上”。别再觉得被骗是“别人傻”,而是要意识到“自己也有可能上当”。 越是觉得安全,就越要学会设防。14亿人口的大国,能做到社会秩序井然,本是了不起的成就。 信息来源: 《法治日报:电诈犯罪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公安机关有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法制日报

0 阅读:53
巧珍

巧珍

关注我,来关注体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