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退役将领栗正杰说,根据日本媒体的推测,解放军将来若是发起解放台湾行动,如果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9-29 15:27:59

台湾省退役将领栗正杰说,根据日本媒体的推测,解放军将来若是发起解放台湾行动,如果域外势力胆敢介入的话,那么解放军一定会是打一场反介入区域拒止的战争,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围点打援”。   过去人们理解的“围点打援”,是用小股部队围住目标,引诱敌方主力来救,再在半路设伏歼灭。今天的打法已经完全不同了,技术的迭代让这个战术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地面延伸到太空和电磁空间。   现在的“围点”不再是单纯地封锁一座城或一个岛,而是通过导弹、潜艇、无人机和卫星系统,构建一张覆盖整个西太平洋的动态火力网。   这张网能实时感知美军航母的动向,预判其航线,并在最佳时机发动打击。所谓的“点”,不只是台湾本岛,也包括美军在关岛、冲绳的基地,甚至是航行中的补给舰队。   而“打援”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伏击战,而是一场多维度的消耗战。   美军若想介入,必须穿越数千公里的危险海域,每一步都可能遭遇高超音速导弹突袭、电子干扰、水下伏击和空中拦截。   东风-26和鹰击-21这类武器的存在,意味着美军航母即便停在第二岛链外,也无法保证绝对安全。   美军自己也清楚这一点。近年来,五角大楼多次推演台海冲突,结果都不太乐观。他们发现,一旦战事爆发,从夏威夷或本土调派援军,至少需要72小时才能抵达战区。   而在这三天里,解放军可能已经完成了关键阶段的军事部署,甚至实现了初步登陆。   更现实的问题是,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布局正变得越来越脆弱。横须贺、嘉手纳这些重要基地都在东风系列导弹的打击范围内,跑道一旦被毁,战机就无法起飞。   而冲绳民众对美军基地的抵触情绪日益高涨,真到了危机时刻,政治阻力可能比军事威胁更难应付。   相比之下,解放军的优势在于地理、技术和工业能力的三重叠加。   福建沿海的火箭炮阵地可以在几分钟内覆盖台湾海峡,北斗系统提供厘米级定位,无人艇和自杀式无人机组成第一波攻击群,减少人员伤亡风险。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军工产能足以支撑一场高强度、长时间的局部战争。   台湾岛内的防御能力则面临严峻挑战。许多主战装备服役超过三十年,弹药储备仅够支撑几天高强度作战。   能源和物资严重依赖海运,一旦海上通道被切断,电力、供水、通信都会迅速崩溃。所谓“以武拒统”,在现实面前显得越来越苍白。   栗正杰提到的“阻援打点”,其实正是对这种局势的精准概括。   解放军不会被动等待美军介入,而是会主动前出,在第二岛链附近设置拦截区,用潜舰、远程导弹和空中力量迟滞甚至摧毁增援力量。   与此同时,对台岛内部的关键设施进行精确打击,削弱其指挥和抵抗能力。   这不是靠一两件武器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协同运作。从卫星侦察到数据链传输,从火力分配到战场评估,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无缝衔接。   近年来解放军频繁举行的联合演习,就是在不断磨合这套体系。   外部势力也不是没有意识到危险。日本智库多次推演显示,若2026年前后发生冲突,美军介入的成本将极高,且胜负难料。   兰德公司的报告甚至指出,损失一艘航母可能直接动摇美国全球战略的根基。   在这种背景下,所谓“协防台湾”的承诺,越来越像一张空头支票。美国政客嘴上说得强硬,但军方心里清楚,真打起来,代价可能远超收益。   台湾某些政治人物还在幻想依靠外部力量维持现状,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两岸实力对比已经发生根本性逆转。军事上、经济上、科技上,大陆都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和平统一仍是首选,但底线从未改变。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破坏稳定的行为,终将面对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未来的台海局势如何发展,取决于各方的选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战争一旦开启,剧本不会再按过去的方式书写。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紫蓝谈社会趣事

紫蓝谈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