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富豪巴菲特放话,这辈子都不愿和中国人吃饭了!跟第四位拍下午餐的中国人用餐后

寻觅往昔风华 2025-09-29 15:19:03

超级富豪巴菲特放话,这辈子都不愿和中国人吃饭了! 跟第四位拍下午餐的中国人用餐后,股神为何怒到说出这话?   这一切的起因要追溯到2000年,巴菲特开始拍卖与他共进午餐的机会,所有拍卖所得款项都捐给慈善基金会,原本他希望通过这一善举与全球的投资者分享他的智慧,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巴菲特没想到的是,这场饭局逐渐演变成了某些中国投资者用来炒作自己、推销商业计划的工具,2008年,赵丹阳通过拍卖赢得了与巴菲特共餐的机会,然而当饭局开始后,他并没有按巴菲特预期的那样讨论投资哲学,而是开始推销自己的股票。   虽然巴菲特尽量耐心听着,但赵丹阳显然是想借此机会将自己与“股神”的关系做大做强,最终那只股票也因为“巴菲特关注”而上涨,赵丹阳也因此赚得了不小的回报,接下来的2015年,朱晔和2019年的孙宇晨分别通过同样的方式,借着与巴菲特的午餐机会炒作自己的名气和公司业务,而巴菲特的失望也越来越深。   唯一让他感到一丝慰藉的是2018年的黄峥,这位拼多多的创始人,与巴菲特的饭局完全没有商业炒作,反而带着对“新消费时代”商业模式的思考进行交流,可惜,这样的真诚却并没有改变巴菲特的总体印象。   究竟是什么让巴菲特从最初的善意到最终的愤怒?他原本的想法是通过这些“午餐”,能够传播投资理念,并帮助一些有潜力的年轻企业家,但中国投资者的“炒作”行为却让他大失所望。   赵丹阳、朱晔、孙宇晨,他们的“饭局”最终成了个人营销的工具,无论是股市炒作,还是公关炒作,巴菲特的这些中国“饭局”都变成了个人目的的延伸,对于巴菲特来说,他不仅是投资领域的巨擘,还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任何对“股神”名号的过度利用,都让他感到极为不舒服。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巴菲特的愤怒源于他对中国商界某些人的失望,不可否认,这个时代的商业世界充满了虚假与过度包装,尤其是当涉及到名人效应时,人们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去炒作自己的影响力,但问题是,这样的行为究竟带来了什么?是在传递真正的商业智慧,还是只是在利用一个名人的品牌效应做短期的商业操作?   其实,巴菲特的愤怒不仅仅是对个人行为的反感,它反映了更深层的文化冲突,在西方文化中,巴菲特代表着严谨、专注和理性,而在某些中国商人看来,成功的路径似乎更依赖于短期的轰动效应和炒作。   我们看到,黄峥的成功恰恰在于他没有选择这种手段,而是通过真诚与巴菲特的交流,赢得了巴菲特的认可,这个对比极为鲜明,也许它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启示:真正的成功,不应该仅仅依靠名人的光环,而是通过扎实的思考、创新和持续的努力。   巴菲特的愤怒揭示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商业社会:表面上的成功往往伴随着无数的操控与炒作,而这种炒作的背后,却可能只是空洞的包装,商业世界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以类聚”的舞台,而是一个更加复杂、充满博弈的竞争场所,而对于商界的每一位参与者来说,如何保持真诚、理性,避免陷入过度包装的陷阱,才是对自己、对社会最负责的选择。   如果你是巴菲特,你会选择继续与这些商人共进午餐吗?还是说,你会与中国商界的“炒作”彻底告别?   参考资料:新浪财经——从2万美元到1900万美元,巴菲特最后的慈善午宴谁来赴约

0 阅读:26
寻觅往昔风华

寻觅往昔风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