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宋时轮听说第5大队200多人被日军杀害,亲自率部伏击日军并活捉日军大队长,这时,战士们突然喊道:“把他砸死!” 深秋的山西五台县,寒风已带刺骨凉意。1938年11月3日凌晨,日军第109师团蚋野大队500多人突袭高洪口村。 驻扎于此的八路军晋察冀二分区第五大队,实际仅有250余人,多是刚参军的学生和农民,武器简陋、训练不足。他们本在休整,却因汉奸告密遭敌军重兵包围。 为掩护村民撤离,五大队死守村口,与日军血战至最后一刻。子弹打光后,战士们持刺刀、大刀与敌肉搏,最终全军覆没。 日军冲进村后,暴行升级:17名老弱妇孺躲进菜窖,被日军浇油放火活活烧死,其中一名孕妇的胎儿竟被烈火灼出母体;村民刘喜身中11刀而亡,杨七梅被割头,乳婴右臂中弹。整场惨案共299人遇难,包括250余名战士和49名村民,粮食被抢6000余斤,村庄化为焦土。 消息传到八路军120师358旅时,旅长张宗逊一拳砸向地图:“血债必须血偿!”他判断,日军携大量掠夺物资返程必经滑石片一带。 此地两山夹一沟,形如口袋,是伏击绝佳战场。但难题在于:日军距滑石片仅10公里,而716团需急行军30公里雪路才能抢先设伏。团长宋时轮立即动员:“我们要跑赢鬼子,为乡亲们报仇!”战士们眼含热泪,扔下刚煮好的饭,踩着草鞋冲进风雪。 4小时强行军后,716团提前20分钟抵达滑石片。官兵们的手冻得拉不开枪栓,却无人抱怨。当晚9时许,日军大摇大摆走进伏击圈。宋时轮一声令下,子弹、手榴弹从两侧山崖倾泻而下,日军顿时乱作一团。 纳野中佐组织5次反扑,均被击溃。激战至拂晓,纳野大队500余人被全歼,仅数十人装死逃脱。清扫战场时,战士们在一个石缝中发现受伤的纳野。他虽被俘,却面露不屑,甚至冷笑。 “优待俘虏?他不配!”连长王汝林站了出来。他的家乡曾被日军焚毁,亲人惨遭屠杀,此刻目睹纳野的嚣张,怒火彻底爆发。 他抱起一块石头砸向纳野,喊道:“砸死这个畜生!”这一喊点燃了众人悲愤。战士们捡起石头,雨点般砸向纳野。干部们目睹惨案现场,最终未加阻拦。纳野在乱石中毙命,尸体陷进泥泞。 事后,旅党委召开紧急会议。纳野的处决虽违反八路军俘虏政策,但考虑到其罪行滔天、民愤极大,最终决定不予处罚。 张宗逊坦言:“这个人,死得不冤。”王汝林虽受口头批评,晚年仍坚称:“重来一百次,我照样砸!” 滑石片之战不仅是战术经典,更是一场民族怒火的宣泄。它揭露了抗战的残酷性——当敌人跨越人性底线,正义与纪律的边界不得不重新权衡。 如今,五台县高洪口惨案纪念碑静静矗立,提醒世人:和平依托于无数无名者的血性与抉择。 信息来源 《解放军报》:《滑石片战斗:伏击战的经典启示》 人民网党史频道:《张宗逊率部奋战在抗日前线》 五台县人民政府官网:《高洪口惨案纪实》 《人民政协报》:《张宗逊率部奋战在抗日前线》
1943年,戴笠都称“鬼难拿”的汉奸,八路军两次围捕都失手!汉奸巧用易妆术逃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