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奢认为赵括不行, 赵母认为赵括不行, 蔺相如认为赵括不行, 范雎认为赵括不行, 后世人也认为赵括不行, …… 但赵王认为赵括行,所以坚定地选择让赵括换回廉颇老将,按照所学历史,都说赵括纸上谈兵,如果赵王不换回廉颇,或许秦国不会赢。 真的是这样吗? 咱们先看看当时的情况。秦国那时势头正猛,想吞并六国的心思已经再明显不过。他们先攻下了韩国的野王,把上党郡和韩国本土的联系给切断了。 上党那地方,可不是普通一块地,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也丰富。韩国守不住,就想把上党送给秦国息事宁人。但上党的郡守冯亭不甘心,转而把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 这对赵国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但也是个烫手山芋。赵国内部为要不要接受争论不休,最后赵孝成王还是没能抵挡住诱惑,决定接手。 这一下,秦国可不干了,觉得赵国捡了个大便宜,于是大军直指长平。 老将廉颇负责带队迎战。他经验丰富,知道秦军气势正盛,硬碰硬吃亏的肯定是赵国。于是他采取了坚守的策略,依托地形,筑起壁垒,不和秦军正面交锋,就想拖着,消耗秦军的锐气和粮草。 这办法虽然看起来有点憋屈,但确实让秦军一时没什么好办法,双方就这么对峙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日子一长,赵国国内就有点扛不住了。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几十万大军在前线,每天人吃马嚼,消耗巨大。 赵国的家底本来就不如秦国厚实,耕地没秦国多,粮食产量也没秦国高,再加上运输损耗,持久战对赵国来说压力山大。赵王心里着急啊,廉颇老是守着不打,这得耗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这时候,秦国又耍了个心眼,派人到赵国散播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就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这话,正好戳中了赵王的心事。 其实,身边不是没有人提醒赵王。 赵括的父亲赵奢生前就说过,打仗是生死大事,赵括却说得太轻松,将来如果让他带兵,只怕会害了赵国。 赵括的母亲也极力劝阻,她说赵括和他父亲完全不同,赵奢做将军时和将士同甘共苦,赏赐都分给部下,一心为国;而赵括刚当上将军就摆架子,把大王的赏赐往家里藏,还忙着置办田产,心思没全放在军事上。 连重病在身的蔺相如也劝赵王,说赵括只会死读兵书,不懂得灵活应变。可赵王似乎听不进这些劝告,他最终还是决定用赵括换下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就改变了廉颇的策略,由守转攻。 这正中了秦将白起的下怀。白起佯装败退,引诱赵军深入,然后出奇兵切断赵军后路和粮道,把赵军分割包围。被困的赵军断粮四十多天,士兵饥饿甚至互相残杀为食,多次突围失败。 最后赵括亲自带队突围,战死沙场,群龙无首的赵军投降,却惨遭秦军坑杀,数十万生灵涂炭。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对抗秦国。 那么,我们回到那个最让人揪心的问题:如果赵王没有换下廉颇,结果会不同吗? 很多人觉得,要是廉颇继续守下去,或许能拖垮秦军,至少不会输得这么惨。 但仔细想想,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国力上的巨大差距,不是单靠一个将领的防守就能完全抹平的。秦国当时已经拥有关中、成都、江汉等大片肥沃土地,粮食储备雄厚,运输手段也更高效。赵 国经济实力本就逊色,僵持下去,国内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粮食问题迟早会爆发。除非其他国家能及时援手,但当时赵国外交似乎也没能争取到强有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赵王换将的决定,本身就反映了赵国难以承受持久战带来的巨大压力。即便廉颇继续指挥,赵王和国内能否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坚持这种“钝刀子割肉”的策略,也是个未知数。 所以,长平之战的悲剧,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赵括一个人的“纸上谈兵”,虽然他的轻敌和缺乏经验确实是惨败的直接导火索。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赵国在国家战略、国力支撑以及用人决策上存在的问题。 赵王在关键时刻,没能冷静分析利弊,听不进逆耳忠言,做出了一个足以影响国运的错误决定。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决策者都要有清醒的头脑和知人善任的眼光,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更要慎重听取多方意见,全面权衡利弊,不能因为一时压力或听信谗言而做出冲动的选择。 同时,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从根本上离不开强大的综合实力作为后盾。 参考资料:长平之战:如果赵王没把廉颇换成赵括,最后结果会不会不一样?——网易新闻
赵奢认为赵括不行, 赵母认为赵括不行, 蔺相如认为赵括不行, 范雎认为赵括不行,
周律鸣法
2025-09-29 14:47: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