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8日报道:“欧盟官员批评北京最新的减排承诺‘令人失望’,称这将加大全球气候目标实现的难度后,中国外交部反批欧盟抱持‘双重标准和选择性失明’,在自身气候目标上行动迟缓。” 气候问题早已不是单纯的环保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安全甚或地缘利益的大问题。 当欧盟在气候问题上对中国发出批评时,公众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老牌环保积极分子”对一个“排放大国”的道德指责,但细究其背景和逻辑,就会发现这其中并不那么简单。 欧盟确实长期以来在全球气候议题上扮演推动者的角色,出台了多个“绿色新政”,在碳中和目标设定上也走在前列。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并不小,尤其是在能源转型、绿色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欧盟内部早已显现出疲态。 这一次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其实并不只是一次情绪性的反击,而是有理有据的。欧洲在口头上确实承诺了很多气候目标,但落实情况却常常滞后。 就拿德国来说,2023年时仍在为是否重启煤电而争论不休;法国则因为核能政策分歧与邻国多次爆发争端。 更不要说在面对能源价格飙升和俄乌冲突带来的天然气危机时,整个欧盟的环保承诺一度被“现实优先”按下暂停键。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对其他国家的过度指责很容易让人产生“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印象。 中国方面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做出此类承诺的国家。 自提出以来,中国在政策层面持续加力,从能源结构调整,到绿色金融支持,再到地方政府的配套规划,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 当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能源体系和产业链规模巨大,其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如此,中国依然在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的成就,也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可行的绿色发展经验。 如果欧盟真心希望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与其在国际场合频繁“指点江山”,不如更多关注自身的执行力和协调力。 毕竟,全球气候治理不是一个国家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多边合作、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清晰,那就是坚持多边主义,强化合作共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不同于某些国家动辄将环保问题“政治化”“工具化”,中国主张的是以实际行动推动可持续发展,不搞口号、不搞空谈。 这场争议的另一个层面,其实也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气候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发达国家希望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方面“加速”,但却往往忽视了自身历史排放的责任,也没有在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方面兑现承诺。 这种不对等的期待,很容易造成误解乃至对立。中国这次的回应,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整个发展中世界发声,呼吁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制度安排。 这场围绕减排承诺的交锋,表面上看是一场外交“口水战”,但背后却是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的一次深刻反映。 中国的立场很明确,不接受不公平的指责,但也绝不回避全球责任。欧盟的立场也并非没有合理性,但如果停留在批评与指责层面,反而会失去推动力。 真正有效的气候合作,应该是携手并进,而不是互相指责。气候变化不等人,地球也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属资源,唯有各国真正坐下来,摒弃偏见,强化协同,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素材来源:中国承诺不够?“每个人都知道他们会超额完成任务” 2025-09-28 16:17·观察者网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8日报道:“欧盟官员批评北京最新的减排承诺‘令人失望’,称这
景铄看科技
2025-09-29 14:46: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