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去苏联学习的刘亚楼,突然得知,自己在延安的妻子凌漪竟然和一位红军干部结婚了,刘亚楼顿时觉得晴天霹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刘亚楼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到一个消息:延安的妻子凌漪改嫁了,这个35岁的军人并没有大发雷霆,只是低声说了句"她毕竟还年轻"。 这句话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的事实,战争年代的爱情,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整个时代在“收费”。 刘亚楼的第一段婚姻是封建包办,妻子是父母指定的,当他投身革命后,国民党抓不到他本人,就逼着那个女人改嫁,这桩没什么感情的婚事就这样断在了乱世里。 到延安后,他遇见了凌漪,两人在抗大训练场上相识,1938年结婚时还请来了毛主席和林彪做证婚人。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1939年他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苏德战争爆发后消息中断,国内传出他"战死"的谣言,凌漪独自带着孩子,日子过不下去,最终选择改嫁另一位红军干部。 这段婚姻的破裂不能怪任何人,战争切断了所有保障系统,没有电话没有信件,生存的压力大过等待的耐心,凌漪要养活孩子,要在物资匮乏的延安活下去,她的改嫁是一道数学题,不是道德题。 刘亚楼在苏联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没有怨恨,只是把精力投入学习,在苏联期间,他还和苏兆征的女儿苏丽娃结过婚,但这段婚姻同样没有走到最后。 苏丽娃想要的是稳定的家庭生活,多些陪伴和温暖,刘亚楼满脑子却是战术研究和军事理论,两个人为爱情支付的货币根本不在一个体系里。 1945年,刘亚楼回到大连,当地干部想给他再找个伴,他们想到了香炉礁小学的教员翟云英,这个姑娘有四分之一俄罗斯血统,父亲因为宣传革命思想被日本宪兵抓去折磨致死。 刘亚楼其实早就见过她,在一次群众大会上,翟云英站在台上控诉日军罪行,声音颤抖但坚定有力,刘亚楼当时就写了张纸条给市委书记韩光,说这姑娘"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力"。 真正见面后,刘亚楼没有掩饰自己的处境,他直接告诉翟云英,自己是军人,随时可能上战场回不来,翟云英没有被这话吓退,反而讲起父亲的事,说自己从小就知道革命要流血要牺牲,不害怕这些。 这段话让刘亚楼心里一热,他看着姑娘掉眼泪,伸手递过手绢轻轻擦去她脸上的泪,那一刻他明白,这个19岁的姑娘懂得他为什么要冒险,懂得他的选择背后是什么,这种懂比所有的甜言蜜语都管用。 外界对这桩婚事议论纷纷,有人说翟云英才19岁,怎么要嫁给一个36岁还结过三次婚的人,翟云英的母亲安娜最初也不同意,毕竟是从苏联来的,对女儿的婚事看得很重。 刘亚楼没有急着辩解,某天晚上他去翟云英家,用流利的俄语叫了声"妈妈莎",那是俄罗斯人对长辈的尊称。 他跟老人讲自己在苏联的经历,讲对革命的想法,老人听着熟悉的乡音,看着他真诚的样子,慢慢松了口。 1947年5月1日,两人在大连办了婚礼,罗荣桓和总部的同事都来了,林彪托人捎来四个字"白头偕老",婚礼刚过,刘亚楼就接到命令要去东北战场,翟云英送他出门,说自己会看好家教好书,让他放心。 这之后的日子,刘亚楼在前线指挥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翟云英就在后方教书,照顾公公,抚养孩子,她曾经生病垂危,都不愿意打扰前线的丈夫,直到林彪夫人林月琴紧急通知刘亚楼,他才赶回来。 翟云英从来不觉得自己在牺牲什么,因为她明白两个人在做同一件事,她教书育人,他保家卫国,这是同一个目标的不同分工。 前三段婚姻不是因为那些女人不够好,而是她们为爱情准备的“预算”不够,封建包办的妻子没有选择权,凌漪承受不了生存的压力,苏丽娃想要的是小家庭的温暖,这些都没错,只是和刘亚楼的人生方向对不上。 1964年,刘亚楼被确诊肝癌,病情恶化后住进医院,临终前他对妻子说,你还年轻,我走后可以改嫁,翟云英拒绝了,不是因为封建的守节观念,而是因为她觉得两个人的账还没算完。 刘亚楼去世后,她用余生完成了三件事:抚养孩子成人,为公公养老送终,帮母亲找到失散在苏联的亲人,这些事情花了她几十年时间,但她从未觉得辛苦,因为这是她为爱情支付的成本,是她愿意承担的代价。 2012年,93岁的翟云英去世,这段跨越战火的爱情终于画上句号,回头看他们的故事,会发现爱情的成本从来没有变少,只是我们不愿意支付了。 那些在烽火中紧握的手,那些"你守国我守家"的承诺,从来不是轻飘飘的话,而是一生的坚守。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与刘亚楼相识相伴的点滴回忆——人民网
1939年,去苏联学习的刘亚楼,突然得知,自己在延安的妻子凌漪竟然和一位红军干部
如梦菲记
2025-09-29 14:44:44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