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徽州的秋阳洒在西递的青石板路上,一条由数万根玉米、稻秆编织而成的“丰收龙”正盘踞在古村落的牌楼前。它以五谷为鳞甲,以沃土为根基,在徽派马头墙的映衬下,既延续着农耕文明的千年祈愿,又勾勒出西递文旅融合的崭新图景。
西递的“丰收龙”,明清时期,每到秋收时节,徽州农人便会以稻秆扎成龙形,载歌载舞祈愿来年风调雨顺。这一习俗在岁月流转中逐渐演变为兼具仪式感与观赏性的民俗活动。如今的“丰收龙”,以玉米为“鳞”,在保留传统骨架的基础上,注入了当代艺术的巧思——50米的体长。由近万根农作物构件精密拼接,龙睛以彩釉陶珠镶嵌,龙身的玉米排列成渐变的金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既是对传统农耕信仰的致敬,也是对丰收喜悦的现代演绎。
“丰收龙”的出现,让西递的秋天有了不一样的经济注脚。曾经,西递的秋收只是农田里的忙碌,如今,这条“玉米龙”却成了拉动消费的“黄金引擎”,仅“丰收龙”景观区短视频就吸引游客超8万人次点赞,周边的农家乐、文创店营收同比增长25%。村民余大姐把自家的玉米棒、花生串做成“龙鳞盲盒”:“一个礼拜卖了两千多块,比种地来钱快多了!”
在西递的研学基地,一群来自上海的小学生正围着“丰收龙”写生。老师张敏指着龙身的玉米阵讲解:“你们看,这不仅是艺术,更是数学和工程学的结合。”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丰收龙”的传承有了新的载体,孩子们在描绘的过程中,触摸到了徽州农耕文化的温度。
当暮色降临,“丰收龙”在灯光下勾勒出金色的轮廓,与远处的徽州灯火交相辉映,这条巨龙,正从徽州的田野间腾飞,带着丰收的祈愿与发展的雄心,奔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