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车头那道小划痕,是上次停车蹭的,错不了!”九三阅兵当天,当礼宾车队在直播画

理大国迷雾 2025-09-29 09:41:12

“看!车头那道小划痕,是上次停车蹭的,错不了!”九三阅兵当天,当礼宾车队在直播画面中出现时,河南车主老李激动得声音发颤。全家围着电视寻找自家红旗车的身影,邻居闻声赶来,一起为这特殊时刻鼓掌。 谁能想到,这场国之大典迎接外宾的礼宾车,竟是从全国老百姓手里“借”来的。仅在河南一地,就有50位红旗车主主动献车。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完成使命的礼宾车如今已陆续返还车主,每辆车还带着一份特殊礼物——阅兵指挥部监制的纪念徽章,刻着“国之重器,民之荣光”字样。 阅兵前一个月,中国一汽向全国红旗车主发出征集倡议,希望借用车况良好的车辆作为礼宾车。消息一出,车主群立刻沸腾。 郑州的老李刚下班到家,饭都顾不上吃就赶紧填表报名:“这辈子没机会参加阅兵,能让车替咱为国家出份力,这是多大的荣耀!” 在河南,像老李这样积极响应的车主有上百人,最终50辆车况优异的红旗车入选。这些车主有生意人、退休教师、年轻人,共同点是都怀着一腔“想为国家做点啥”的热情。 车主们自发为车辆做深度保养。洛阳的王先生每天下班就去车库擦车,每颗螺丝都亲自检查。他说:“这不是我的车,是要迎接外宾的,代表的是咱中国老百姓的脸面!” 被选中的车辆经历了一场严苛“体检”。在某军事基地,技术人员用专业设备逐一扫描底盘,车漆反光度都要达到军工标准。 一位参与过五次阅兵保障的老技师感慨:“这些车要比出厂时更完美,因为它们驶过的每一米都是国家颜面。” 阅兵结束后,车辆归还过程充满暖心细节。车主们发现,车辆不仅油箱加满,车身还镀了保护蜡。随车的纪念徽章背面刻有专属编号,成为家庭传承的荣耀记忆。 车主桑先生回忆阅兵当天紧盯屏幕寻找自家车的情景,依然激动:“虽然自己不是军人,但国之大事,一定会招之必应!” 国家重要领导人出访专机也是“租来的”。出于节俭和安全考虑,中国没有专门的“空军一号”。 外交部前礼宾司代司长鲁培新解释:“领导人出访前,提前将国航客机进行改装,将部分座椅换成沙发和床。回国后,飞机恢复原样继续商业运营。” 这种做法有两个考量:一是不浪费、不搞特殊化,提高飞机使用率;二是保障安全,飞机有上百万个零件,经常飞行反而更安全。 国航曾算过一笔账:一架波音747每天停飞的收入损失及折旧等费用约4万美元,设专机成本不划算。 有人质疑“国家是否缺车”,但事实恰恰相反。2024年我国GDP已达134万亿元,绝不缺购车资金。借车之举彰显的是“该省省该花花”的务实传统。 这种节俭基因深植于中国治理理念中。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强调,要规范有效用好政府公共支出,杜绝“面子工程”,注重“里子”建设。 中央纪委办公厅近日通报批评一些地区违规使用资金搞形象工程,如花费1300多万元建城市广场景观小品,斥资超12亿元建过度装修的对外交流中心。 与这些“面子工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九三阅兵选择借用民间车辆,领导人出访使用民航客机。这些做法体现了把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的智慧。 老百姓的爱国心藏不住。这些车主借出去的不只是车,更是一颗“想为国家出力”的赤子之心。以前阅兵,老百姓是观礼者,这次成了参与者——车是自己的,荣耀也是自己的。 对自主品牌的底气十足。二十年前,不少人觉得“国产不如进口”,现在红旗车成为老百姓愿意拿出来撑场面的宝贝。这背后是中国制造的崛起。 “勤俭节约”的老传统在发光。中国人懂得“该省省该花花”。不花大价钱买新车,借老百姓的车一样能完成任务,省下的钱可用来搞科研、建学校。 有外国网友问“你们国家连礼宾车都没有吗?”,中国网友神回怼:“不是没有,是想让你看看,我们的强大藏在每一户百姓的生活里!”

0 阅读:413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