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不是银行亏了你赔,而是银行不亏,你却可能血本无归。 这话听着刺耳,但真不是危言耸听。 我去年帮母亲买过一款“稳健型”理财,年化收益说4.5%,说好听点是“比存款高”,实际呢? 三个月后净值跌到0.98,她急得半夜打电话问我是不是被骗了。 我查了产品说明书,风险等级R3,写着“不保本”,可销售时,柜员说“这和定期差不多,只是多点利息”。 她信了,因为她信任的是银行的招牌,不是那行小字。 这不是个例。2023年超六成固收理财没跑赢业绩基准,银行却照收0.5%的管理费,一分不少。 底层资产呢? 四成以上投的是私募债、ABS次级档,连名字都不告诉你。 某城商行的产品,悄悄买了家出事房企的永续债,爆雷那天,客户群炸了,银行客服只回一句:“市场波动,正常现象。 ” 监管罚过几家银行,但罚单发完,销售话术换身马甲又来了。 双录系统形同虚设,老人坐在柜台前点头,录音里听着是“自愿购买”,实际根本听不懂什么叫“非标资产”。 我们总说投资者要理性,可当信息被垄断、风险被包装、责任被推卸时,理性从何谈起? 真正的公平,不是谁赚谁亏,而是谁担责。 美国基金每天公布持仓,欧盟要求卖方必须证明你适合这个产品,错了要赔。 我们呢? 投资者维权要自己找证据、跑法院,银行连一句“对不起”都懒得说。 这不是情绪,是制度的裂缝。 银行不该是“理财”的代名词,而该是“专业服务”的提供者。 当它只想着收管理费、躲风险、卖产品,而不愿透明、不愿担责,那所谓的“净值化改革”,不过是从一个坑,跳进了另一个更隐蔽的坑。 你不是不懂理财,你只是被信任辜负了。
一个人死了,他在银行的存款无人知,那么银行如何处理这笔钱呢,很简单,别管你存了十
【17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