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沈阳有家餐馆突然火了,不是因为菜好吃,而是因为店名“卖女孩的红烧肉”在网上炸了锅。有人觉得这名字低俗,像在打违法犯罪的擦边球;也有人觉得是断句问题,意思是“卖女孩做的红烧肉”。两边吵得不可开交,连市场监管部门都介入了。 这家店其实在沈阳开了三家分店,外卖月销最高的浑南店能卖3000多单。店主说名字是“谐音梗”,因为他姓麦,取了“卖”的谐音;另一位负责人更直接:“要是平台让改,我们立刻改。”可网友不买账,有人翻出外卖平台截图,发现三家店用的都是“卖女孩”的原名,连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都纳闷:“之前不是说改了吗?怎么平台还没变?” 这事儿看着像名字争议,其实戳中了大家对“低俗营销”的敏感神经。现在餐饮竞争这么激烈,有些店为了博眼球,什么招都使。比如之前有烤肉店用暴露的店员制服吸引顾客,还有餐厅用“剩女套餐”“光棍特惠”这种标签搞噱头。这些操作短期可能带来流量,但长期看,只会让顾客觉得被冒犯。就像之前哈尔滨68元锅包肉事件,商家用高价宰客,结果被网友骂到关店。餐饮行业靠的是口碑,不是靠名字猎奇。 更关键的是,这类争议背后藏着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化。比如之前大连有家面馆,给女顾客点餐时标注性别,理由是“女生吃不完大份”,结果被骂“粉红税”升级版。这次“卖女孩”的名字,虽然店主解释是“卖女孩做的肉”,但“女孩”二字本身就容易让人联想到性别标签。餐饮本该是温暖的地方,用性别做文章,反而显得狭隘。 当然,也有人觉得网友太敏感:“不就是个名字吗?至于上纲上线?”但名字是商家的第一张名片,它传递的价值观会影响顾客的选择。尤其是现在年轻人更注重消费体验,谁愿意去一家让自己不舒服的店吃饭?就像有人说的:“我花钱是买美食,不是买气受。” 其实商家想出名没毛病,但得用对方法。沈阳本地就有成功案例,比如之前摆盘冻梨、司机免费接送游客,这些细节让哈尔滨旅游火出圈。餐饮行业也一样,把菜做好吃、服务做贴心,比玩谐音梗靠谱多了。毕竟,顾客的胃和心,都得用真诚来填满。 现在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介入调查,结果还没出来。但不管怎样,这件事给所有商家提了个醒:创意可以有,底线不能丢。你觉得这家店该不该改名?或者你遇到过哪些让你不舒服的店名?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给餐饮行业支支招! (案例来源:封面新闻)
最近沈阳有家餐馆突然火了,不是因为菜好吃,而是因为店名“卖女孩的红烧肉”在网上炸
夏日朗晴
2025-09-28 23:02:23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