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军情时间到》栏目揭开了歼-35核心技术的面纱:作为中国新一代隐身舰载战斗机,它的低可探测性不仅源于特殊机体外形,更得益于我国独有的超材料技术,官方明确表示,在电磁世界里,这只“钢铁巨鹰”的反射截面积比人的手掌还要小。这种性能让歼-35在雷达探测面前几乎化为无形。 歼-35的隐身能力绝非传统意义的“躲猫猫”,超材料的应用直接改写了游戏规则,这种通过人工设计微结构来调控电磁波的人造复合材料,其物理性质已经超越了自然材料的极限,与传统隐身涂料依靠吸收雷达波并转化为热能的方式不同,超材料能主动导引电磁波绕过目标,实现真正的“无影”隐身。 歼-35全身覆盖的超材料蒙皮内置数百万个微型谐振腔,能让照射来的雷达波转化为热能消散,相当于90%的电磁波“有来无回”。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材料还带有智能修复功能——机翼边缘的纳米涂层含有微胶囊,遇到盐雾腐蚀或刮擦,破损处会自动渗出液态金属填补。 雷达反射截面积比手掌还小究竟是什么概念?成年人的手掌面积约为0.02平方米,这意味着歼-35在雷达上的回波特征仅相当于一只小鸟,这一数据与美国F-22战斗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的真实雷达截面积约为0.5平方米,而非广为流传的“高尔夫球大小”。 此前许多人误以为F-22的雷达截面积就是“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约0.001平方米),这实际上源于一种传播中的简化与误读,歼-35的雷达截面积是F-22的1/25,通过雷达公式计算,这一差距使得探测距离减少了55%。 原本能在150公里发现F-22的雷达,面对歼-35时,可能不到67公里才能捕捉到有效信号。这种探测距离的压缩,直接定义了“高一个量级”的领先,超材料不仅提升了歼-35的隐身性能,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隐身战机的维护难题。 美国B-2轰炸机的隐身涂料每7年需耗资数千万美元进行重涂,而F-35的涂层怕雨怕晒,需要恒温恒湿的机库来维护,相比之下,歼-35的超材料结构更耐用且性能稳定,作战可持续性大幅提升,央视敢于如此自信地公开歼-35的隐身指标,背后是中国整体航空与国防科技实力跃升的体现。 中国不仅是全球唯一同时发展两款第六代战斗机的国家,还在高空长航时隐身无人机、空天一体化等领域取得突破, 未来空战不再是单纯的武器对抗,而是电磁频谱领域的全面博弈,歼-35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已经掌握了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来无影去无踪”的尖端技术。 它的隐身设计远超“够用”水准,直接瞄准了未来数十年的空战需求。当对手的雷达还在茫茫空海中徒劳搜索时,歼-35可能早已完成攻击任务并返航。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