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纽约时报登出一篇报道:中国主席的儿子,战死在了太原。1937年,太原打响了一场扭转华北战局的战役,其中的惨烈程度,难以用文字描述。 单看统计出来的数字,约二十八万人参战,伤亡高达十万多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无数的家庭家破人亡,无数的英魂倒在血泊之中,就连七十岁高龄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也在那场战役中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林京。 一、闽台赤子 对于那一时期主席,人们更多了解的是蒋介石,然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曾迫于压力被迫下野,他的继任者就是林森。 林森是清末人,出生在福建闽侯地区的一个商人家庭,很小就开始读书,不仅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新知识新思想也是信手拈来。 后来,他赴台深造,留在台湾电报局任职。 台湾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被割让给日本,林森愤愤不平,积极参加反割台斗争,尝试自造手雷掀起武装革命。 1899年,他被孙中山召回大陆,创立兴中会福建分会,后又前往上海,保留工作的同时,一直坚持进行地下革命宣传和动员。 二、功成不居 林森当上政府主席时,已经是63岁,鹤发翩翩,长须飘飘。在他的前半生中,一直忙于各种反清抗日运动,曾是辛亥革命的功勋。 1911年,武昌首义的消息震撼了全国,林森立即组织人员在江西九江响应,他为了说服军队官兵起义,曾留下“兵不血刃,光复九江”的誓言,由此,九江成为继武昌之后最早响应的城市之一。 起义一举成功,林森一行人成立九江军政府深入革命,林森出任民政部长。 后来,他又担任江西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参与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修订。 三、家国两憾 林京是林森唯一一个儿子,林森本来没有子女,他承父母之命,与妻子郑氏结发为夫妻,既没有爱情,相处时间也很短。 成亲不到三天,林森便离家远赴台湾,婚后两年,郑氏就去世了。 他一生只有郑氏一个老婆,没有再娶。并不是爱得情真意切,而是他曾有一段不愿提及的故事。 婚姻是父母包办的,林森真正爱的人是自己青梅竹马的表妹,郑氏去世后,他与表妹的感情愈发浓烈。 然而,表妹父母却安排好,要把她远嫁给一个富商。林森悲痛万分,曾提出私奔,后又认为自己背负革命重任,无法逃避。 表妹为爱殉情,上吊自缢,在林森心里留下的不可治愈的创伤。 后来,林森决定终生不娶,不接近女色,以告慰表妹的亡魂。 他的儿子林京是三弟林为祯之子,1927年过继给林森为嗣子,并不是林森亲生儿子。 林京受过良好的教育,曾经奔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36年时,林森将其从美国召回,积极投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来。 可惜一年不到,在参加太原保卫战时,指挥官傅作义放弃太原,进行战略性转移。 行军队伍进行到石楼县城郊外之地,就地宿营,林京住在当地农户的家里。 当晚,溃兵闯入屋中,将林京用乱枪打死。 因战争情况紧急,林京的尸体被暂时安放于山洞之中,后来尝试取回,发现早已化身一块块难以辨认的白骨。 林森的最后一位至亲,由此牺牲在了革命的道路上。 林森的一生被誉为“布衣元首”,生活简朴,不近烟酒女色,淡薄名利。 他将生命与革命融为一体,在助力民族翻身的道路上,他失去了太多珍贵的东西,那些打不倒他的,让他更为顽强,不屈,铸就了他骨子里的高风亮节。 他的背影,是一个时代的顽强与崇高。真正的风骨,是在失去中坚持,在痛苦中前行。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38年,纽约时报登出一篇报道:中国主席的儿子,战死在了太原。1937年,太原
白翠评历史
2025-09-28 20:48:17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