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一则“疯狂英语李阳起诉前妻案一审胜诉”的消息冲上热搜。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李阳前妻Kim需在涉案账号连续72小时发布《致歉声明》,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这场持续三年的名誉权之争,终于以法律划下句点。 案件的起点,是2021年8月的一则控诉视频。Kim在微博发布27秒音频,画面中传来李阳的怒吼声与女孩的尖叫,她配文“李阳一点都没变”,指控其家暴女儿。李阳迅速否认,称视频系“恶意剪辑”,自己仅是在教育女儿时发生言语争执。双方各执一词,舆论场迅速分裂——有人翻出2013年李阳因家暴妻子Kim被判离婚的旧案,认为“家暴男改不了”;也有人质疑Kim“利用女儿炒作”,毕竟此前她曾因发布李阳家暴照片获赔1200万元。 这场拉锯战中,李阳的代理律师周兆成提交了40组证据,包括现场完整录音、目击证人证言,甚至指出Kim发布的“美国双语家庭群”截图系伪造,群内用户并非李阳本人。法院审理后认定,Kim的指控缺乏充分证据,其发布的“暴力殴打子女”言论构成名誉侵权。而平台方因已尽到审核义务,无需担责。 李阳的胜诉,撕开了网络暴力的冰山一角。他坦言,视频发布后,自己直播时被“黑粉”刷屏辱骂,品牌声誉受损严重,“建立一个品牌很难,毁掉它只需一次网暴”。这并非个例——从“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到“成都女孩染发被网暴致死”,网络空间的“按键伤人”早已成为社会顽疾。法律专家指出,公众对“家暴”的敏感本应推动社会进步,但将道德审判凌驾于法律之上,用虚构事实攻击他人,反而会消解反家暴的严肃性。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场官司背后,是跨文化婚姻中的认知鸿沟。李阳与Kim来自不同国家,对“教育惩戒”的边界理解截然不同。李阳曾公开表示,希望借此案推动“家庭惩戒权”的立法讨论,认为“父母不能完全按西方模式放任孩子”。这种观点虽引发争议,却暴露了一个现实:在家庭关系中,法律与道德、文化与规则的碰撞,远比一场官司复杂。 如今,李阳选择将赔偿金捐给反家暴协会,称“希望案件能成为打击网暴的样本”。而Kim尚未回应是否上诉,三个女儿远在美国的生活,或许才是这场风波中最无辜的注脚。 当网络成为“法庭”,我们是否都成了手持锤子的审判者?李阳案的胜诉,不是对家暴的纵容,而是对“以暴制暴”的警示——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伤害的终点都是人性的溃败。下次想敲下键盘时,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真的在守护正义,还是仅仅在发泄情绪?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案例来源:潇湘晨报)
2025年9月28日,一则“疯狂英语李阳起诉前妻案一审胜诉”的消息冲上热搜。北京
夏日朗晴
2025-09-28 19:02:0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