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

往事趣谈纪录 2025-09-28 17:20:11

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西方造不出“双脉冲发动机”。这是因为西方认为“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复杂度过高,很难造的出来,所以西方重点押注的是“冲压发动机”。结果没想到咱们却把“双脉冲发动机”给搞出来了。 霹雳 - 15 这导弹在实战里一亮相,西方那些老牌导弹真有点下不来台,巴基斯坦空军用它击落印度 “阵风” 战机的事儿,现在西方媒体都承认了。它能这么厉害,核心就是两样东西:双脉冲发动机和氮化镓雷达模块,这俩宝贝可不是随便就能造出来的。 先说说双脉冲发动机,这玩意儿的用处可大了,它能让导弹分两次 “加速冲刺”,不像普通发动机一鼓作气把燃料烧完,飞到后半段就没劲儿了。有了这技术,导弹既能飞得远,还能在接近目标时突然提速,让对方躲都躲不及。 西方不是没琢磨过这技术,可他们觉得这东西太复杂,零件精度要求高得吓人,工艺压力根本扛不住。所以他们一门心思押注在 “冲压发动机” 上,欧洲的 “流星” 导弹、美国的 AIM-120 导弹,走的都是这条路子。 他们原以为冲压发动机能靠吸气增程,结果实战里全露了怯 —— 美军 AIM-120D 导弹号称射程能到 160 公里,可实战中从来没在 100 公里以上发射过,而巴基斯坦发射的霹雳 - 15,残骸都落在距离边境 135 公里的地方,实打实证明了它的射程优势。 中国这边没跟着西方的思路走,硬是把双脉冲发动机的精密零件给造出来了,还解决了燃料分段燃烧的控制难题。就因为这步走对了,霹雳 - 15 在超视距空战里,能在对方导弹够不着的地方先动手,这就是技术路线选对了的好处。 紧接着再看那套氮化镓雷达模块,这东西是导弹的 “眼睛”,眼睛亮不亮直接决定能不能锁定目标。氮化镓材料比传统的半导体材料强太多,既能发出更强的雷达波,还能抗干扰,就算对方释放电子干扰,它照样能盯住目标。 中国在这方面的积累早就超出西方预料了,马鞍山有家叫东科半导体的企业,光是自主设计的氮化镓芯片就出货 1 亿颗了,还拿到了 200 多项专利,从研发到封测再到销售,整条产业链都攥在自己手里。 可西方呢?他们不是没有氮化镓技术,而是没法像中国这样实现大规模量产,更没法把成本降下来。 美军现役的 AIM-120 导弹,用的还是老款雷达,抗干扰能力差一大截,以前超视距空战命中率连四分之一都不到,而霹雳 - 15 实战里 10 发能中 6 发,命中率高达 60%,这就是 “眼睛” 好坏的差距。 其实西方造不出来,不只是技术本身难,更难的是把材料、工艺、量产、供应链串成一条线。双脉冲发动机需要的精密密封零件,差一丝一毫都不行;氮化镓雷达模块从衬底材料到芯片封装,哪一环掉链子都没法用。 中国能把这些环节全打通,靠的是多年的自主研发积累,还有产学研的紧密配合,比如东科半导体就和北京大学一起建了研发中心,专门攻克技术难题。 西方那边却有点各自为战,企业搞研发时,材料供应商跟不上;好不容易做出样品,又没法批量生产,成本高得吓人。就像他们的冲压发动机导弹,虽然理论数据好看,可实战中要么射程不够,要么抗干扰能力差,根本没法和霹雳 - 15 比。 说到底,西方不是真的造不出,而是一开始就选错了技术路线,又没能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国能成,靠的是不盲从别人的判断,坚持自主创新,一步一个脚印把基础打牢。 现在西方已经开始着急了,有消息说他们要回头研究双脉冲发动机了。只是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追上中国的脚步? 大家觉得西方用个三五年,能造出和霹雳 - 15 比肩的导弹吗?中国接下来还能在哪些武器技术上实现突破?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0 阅读:150

猜你喜欢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