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陷入混战,并不意味祖逖北伐就能取得成功。祖逖北伐,收复中原的概率是零,能在河南立足,保住淮北就是极限,此时东晋不具备收复疆土的能力。 313年,祖逖扬帆起航,渡过长江,中流击楫,立誓收复中原。当年,祖逖闻鸡起舞,与好友刘琨一起舞剑,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建功立业,匡扶社稷,如今他迎来了机会。 祖逖北伐,持续8年,不能说没有成果,只能说实际战绩有限。祖逖病逝后6年,弟弟祖约不满朝廷削弱兵权,以及门阀士族排挤打击,便与苏峻联手,攻入京城。 从客观条件上看,祖逖北伐的外部环境非常好。要知道,北方并非是一个稳定政权统治,而是群雄并起,陷入混战,各方势力相互攻杀,打得一塌糊涂。 313年,是什么情况呢?刘聪的匈奴“汉国”还没强大到不可一世的地步,经常被刘琨借助拓跋鲜卑吊打,刘曜、刘粲在并州差点全军覆没。此时,关中还是晋朝的,刘琨、王浚、段匹磾、李矩,也是晋朝的官员,依旧在北方战斗。 从313年到321年,也就是祖逖病逝的这8年时间里,北方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战斗。其中,318年的靳准之乱,刘氏匈奴几乎被团灭,刘曜、石勒两位高手开始了长期十几年的战斗,前赵、后赵相互攻杀。 可以说,祖逖北伐的外部条件,应该是史上最好的。后来的南宋、南明,面对统一的北方,不说北方中原,连自保都很难。但是,外部条件好,也不意味着祖逖北伐就能取得胜利,因为东晋就不具备这个条件。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外部环境很好,内部环境呢?东晋很糟糕,祖逖一切只能靠自己,还要被门阀士族掣肘。为何呢?东晋皇权虚弱,内部不稳,司马睿并非不支持祖逖,而是尽最大能力支持,但司马睿只能给祖逖这么多资源。 313年,祖逖北伐中原,司马睿给什么东西呢?一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以及一堆盖章的空白任职文件,连一副盔甲都没有,是司马睿不支持祖逖,随便糊弄敷衍吗?答案是否定。 客观看待历史,司马睿真的支持祖逖北伐,他内心就希望祖逖成功,但司马睿无法给祖逖更多的资源。为何呢?司马睿自身难道,不说东晋内部遍地的流民起义军,他自己就没啥权力与威望,更没有武装力量。 司马睿,司马昭异母弟司马伷的孙子,典型的宗室远支,没有威望,也没有兵力可用,一个很不起眼的宗室。司马睿来到江东,是东海王司马越安排,而司马睿能立足,关键靠琅琊王氏王导。 没有王导去拜码头,与江南士族搞好关系,司马睿啥也不是。江南士族,不给司马睿面子,却要给王导面子。司马睿从到江南的那一刻,朝政就是门阀控制,他更多的是作为象征存在,一旦触动门阀利益,立刻被收拾,二次王敦之乱由此而来。 司马睿究竟有多弱呢?王敦之乱时,王敦攻克京师,司马睿派使者去告诉王敦:“是你们让我当皇帝,如今我不当了,还是做琅琊王好。”王敦则斥责王导:“当年说好不让司马睿当皇帝,你非要支持他,如今差点全族不保。” 一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数千张空白印章任职文件,已经是司马睿能给祖逖的极限了。317年,东晋建立,司马睿连自己都保不住,他还想借助祖逖、周访的兵力抗衡王敦,岂能给祖逖兵力支持北伐呢? 祖逖北伐想要成功,关键在内部一定要稳,司马睿拥有绝对权威才行,否则一点机会都没有。祖逖能在河南、淮北站稳脚跟,除了自己确实能打,关键是北方混乱,坞堡主随风倒,暂时与祖逖合作。 石勒、刘曜争夺中原时,祖逖也无法进一步,与石虎陷入相持。随后,祖逖便默许辖区内的民众与“后赵”往来,互通有无,经济交流频繁,民众也暂时免受战乱之苦。 321年,王敦叛乱迹象明显,司马睿让戴渊坐镇合肥,防备荆州兵马。祖逖认为是削弱自己的兵权,忧愤而死。戴渊空降而来,没啥威望,谈不上削弱祖逖的兵权,他几乎就是摆设,王敦之乱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327年,东晋门阀代表庾亮,排挤流民帅也就罢了,还非要剥夺兵权。苏峻、祖约不服,他们作为流民帅的首领,不愿意让出权力,直接出兵攻克建康,后被陶侃平定。祖约逃到后赵投奔石勒,除了祖逖幼子外,其余被族灭。 祖逖北伐失败,几乎是必然,北方陷入混战,也不意味着祖逖能取得胜利。祖逖北伐的困局,不是北方对手太强,而是东晋内部不稳定,皇权虚弱,司马睿还要看士族脸色办事,北伐从何谈起。幸好中原群雄逐鹿,否则东晋连自保都难。
北方陷入混战,并不意味祖逖北伐就能取得成功。祖逖北伐,收复中原的概率是零,能在河
史海奇报屋
2025-09-28 15:30:36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