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榘之子韩子华,因父亲1938年被蒋介石处决,1948年国民党溃退时,他断然拒绝赴台,直言“蒋介石杀了我爹,我们凭什么跟他走”。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8年深冬,北平城的青砖灰瓦上覆盖着薄雪。 东四牌楼附近的一座四合院里,高艺珍望着窗棂上结的冰花出神。 院子里那棵老槐树的枝桠在寒风中摇晃,就像她此刻忐忑的心情。 城外隐约传来的炮声,让桌上的茶杯泛起细微的涟漪。 "妈,我们不能走。"韩子华推门而入,带进一股寒气。 他摘下沾雪的呢帽,露出被冻得通红的脸庞,"蒋介石是杀父仇人,我们若随他去了台湾,岂不是认贼作父?" 这个二十二岁的青年语气坚定,眼神里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 高艺珍的思绪飘回了十年前。 那时她带着孩子们颠沛流离,从河南到西安,再到武汉、香港,最后才在北平安顿下来。 她记得1938年那个寒冷的早晨,接到丈夫被处决的消息时,茶杯从手中滑落的瞬间。 韩复榘,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山东王",最终却以"违抗军令"的罪名倒在了蒋介石的枪下。 韩复榘的故事要从更早说起。 这个河北霸县农家出身的汉子,早年投奔冯玉祥的西北军,因作战勇猛被提拔为"十三太保"之一。 1930年中原大战后,他主政山东八年。 修建了济南的柏油马路,整顿了税收制度,却也因与蒋介石的明争暗斗埋下了祸根。 高艺珍还记得,1937年冬天,日军逼近济南时,韩复榘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的身影。 他最终选择了撤退。 这个决定让他背上了"不战而退"的骂名,也给了蒋介石处置他的借口。 高艺珍忧心忡忡地问儿子共产党会不会接纳他们。 她想起丈夫生前与共产党的恩怨,心里七上八下。 韩子华给母亲倒了杯热茶,耐心解释新时代讲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他们选择留下来,正是表明态度。 他不久前刚从进步同学那里了解到共产党的政策,这些新知让他看到了希望。 北平和平解放后,新政府的做法出乎高艺珍的意料。 他们不仅没有为难这个军阀遗孀,还将日占时期被没收的住宅发还给了韩家。 更让她欣慰的是,韩子华考入了华北大学,开始了新生活。 但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朝鲜战争爆发了。 1950年冬天,韩子华毅然报名参军。 临行前夜,母子俩在煤油灯下长谈。 "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军阀的后代也能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韩子华的话让高艺珍既担心又骄傲。 在朝鲜战场上,韩子华被分配到战俘管理所。 那里收容着来自不同国家的战俘,其中以美军最多。 凭借流利的英语,他成了沟通的桥梁。 最让他难忘的是1951年春节,战俘营里包饺子过年。 一个美国大兵吃完后认真地问:"我们以后天天能吃这个吗?" 韩子华笑着回答:"我们一年才吃这么一回呢!" 这段对话后来被记入了他的回忆录。 战后,韩子华转业到兰州电力局工作。 他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后来又在民革甘肃省委会任职,直到退休。 晚年时他常对子孙说:"当年留在北平的选择,是我们家最正确的决定。" 2011年春天,韩家后人为韩复榘更换新墓碑时,韩子华特意在墓前放了一本自己写的回忆录。 他在书中这样评价父亲的一生:"他是旧时代的悲剧人物,但我们的故事证明,新时代给了每个人重新开始的机会。" 如今,韩家的四合院依然坐落在北京胡同里,院中的老枣树年年果实累累。 每年清明,韩家子孙扫墓时都会讲述这段家族故事。 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家庭的命运转折,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 高艺珍晚年常常坐在院子里,看着枣树开花结果,想起儿子当年那个改变家族命运的决定,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韩复榘之子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和敌机捉迷藏)
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把粟裕吓一跳,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孟良崮一战后,国
【1评论】【17点赞】
用户17xxx17
玛德,你爹真的活该,就挡一下咋啦,不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