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 50再次低空亮相!照片中一个无意透露的细节,直接展示出中国恐怖的研发实力。 最近有网友拍到歼- 50低空飞的照片,这“北六代”战机飞得低,好多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机翼尖的控制零件做得特精细不说,最让人惊讶的是:机头那根常见的“小杆子”没了! 别觉得这是小事,这细节一露,咱中国航空的研发实力简直藏都藏不住,说 “吓人” 都不夸张! 那根不见了的“小杆子”叫空速管,说白了就是战机的 “测速仪” 加 “导航帮手”。 飞的时候得靠它测速度、算高度、摸气流方向,刚试飞的原型机基本都带着它,不然飞行员和地面根本摸不准飞机状态。 但这杆子有个大毛病:会反射雷达波,把战机的隐身效果搞差。 所以只有等战机的 “感知系统” 完全成熟,不用这杆子也能精准拿数据,才敢把它拆掉。 这可不是拆根棍子那么简单,等于告诉大家:歼 - 50 已经从 “初期测试” 往 “定型量产” 走了,进度快得离谱! 咱拿自家老款战机比一比,就知道这速度多吓人,当年歼 - 20 第一次试飞后,足足等了 3 年才把空速管拆掉;歼 - 35 更曲折,从首飞到拆杆子花了 8 年时间。 可歼 - 50 呢?要是去年年底真的是它第一次试飞,这才过了 9 个月,空速管就没了! 9 个月啊,别家国家可能刚把原型机的图纸改完,咱直接跳过好几步,这进度跟坐火箭似的,谁看了不佩服? 能这么快,绝不是运气好,是咱背后的技术硬气了! 以前造战机,核心的小传感器得靠进口,人家给啥咱用啥,参数不合适得等大半年;模拟飞行测试的软件也被国外卡脖子,想测个数据都费劲。 现在不一样了,歼 - 50 用的传感器全是咱自己造的,工厂就在跟前,要调参数当天就能改。 测试靠的是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技术,电脑里建个和歼- 50一模一样的“虚拟机型”,72小时就能跑完上百万种飞行情况的测试,根本不用真机反复折腾,这效率,以前想都不敢想! 更厉害的是,拆了空速管,得有更牛的 “分布式传感器” 顶上,这系统把好多 tiny 的传感器藏在机身各处,靠机载电脑实时整合数据,比空速管测得还准,还不影响隐身。 这技术以前也就少数几个国家敢琢磨,现在咱不仅用上了,还能这么快成熟,说明航电、材料、人工智能这些关键领域,咱全跟上了! 再看看国外,美国的六代机 NGAD 去年直接暂停研发了,欧洲 “暴风雨” 还在跟日本扯技术标准,俄罗斯那所谓的 “空天战机” 也就剩个宣传片。 这么比下来,咱是全球唯一真把六代机原型机飞到 “拆空速管” 阶段的国家,这实力还有啥说的?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拆根杆子吗?” 可别这么想!这背后是上千家供应商一起配合,是数字研发、精密制造、材料科学全链条的突破。 以前造一款新战机,从首飞到定型得 15 到 20 年,现在咱能压缩到三分之一,歼 - 50 这 9 个月的进度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不是某一个环节强,是整个航空工业的 “内功” 练到家了! 看着照片里歼 - 50 流畅的机身线条,再想想这惊人的研发速度,真得给咱的科学家和工人师傅竖个大拇指。 从歼 - 20 到歼 - 50,咱一步步从追着别人跑到现在领着跑,这实力不是吹出来的,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照这节奏,过个一两年歼 - 50 正式官宣,绝对没问题 —— 到时候咱中国的天空,又多了位靠谱的 “守护神”!
歼50高清图曝光:完成度拉满,歼35刚列装就要成“牛夫人”?近日,歼50高
【31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