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专家吃头孢进抢救室:“以前不过敏”为何突然中招?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

秀雲 2025-09-28 11:30:32

协和专家吃头孢进抢救室:“以前不过敏”为何突然中招?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的经历,让不少人惊出一身冷汗——仅吃一颗头孢,就因“全身血液涌头、脸色发紫”紧急送医,而他此前并无头孢过敏史,也没饮酒。这打破了很多人“以前不过敏就永远安全”的认知,背后其实是药物过敏的复杂机制在作祟。 这种“突然过敏”的情况并非个例,核心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免疫系统的“延迟反应” :首次或前几次用头孢时,免疫系统可能已悄悄产生低浓度抗体,只是未引发明显症状;但再次接触时,抗体浓度达到阈值,就会触发免疫攻击,引发皮疹、血压下降甚至休克。谭医生此次过敏前,刚参加运动会、做家务,身体处于疲劳应激状态,这种情况下免疫系统更易“失控”,放大过敏反应。二是药物成分的“隐藏变量” :不同药厂的头孢,生产工艺、辅料(如填充剂、色素)或高分子杂质可能不同,有些人并非对头孢本身过敏,而是对某一批次药物中的特定杂质敏感,此前用药未遇到这类杂质,就不会出现过敏。 更关键的是,很多人误以为“用头孢必须皮试”,但根据我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多数头孢无需常规皮试,仅两种情况例外:一是既往有明确青霉素或头孢过敏史,二是药品说明书明确要求皮试(如头孢唑林、头孢替安)。谭医生的案例也提醒,即便无需皮试,用药前也需警惕——比如确认自己是否处于疲劳、感染等免疫脆弱状态,是否同时服用其他可能诱发过敏的药物,这些都会增加过敏风险。 还要注意一个误区:头孢过敏的关键风险并非只有“饮酒”(双硫仑反应),药物本身的过敏反应更需警惕。谭医生此次未饮酒却严重过敏,就是典型例子。此外,滥用抗生素也是重要诱因——他此次因“感冒加重”自行用头孢,而感冒多为病毒感染,无需使用头孢这类抗生素,盲目用药不仅增加耐药风险,也让身体多了一次接触“过敏诱因”的机会。 药物过敏从不是“绝对安全”的事,哪怕是医生,也可能因疏忽或身体状态变化“中招”。谭先杰的经历更像一次警示:服药前多一分警惕,比如仔细阅读说明书、留意身体是否有疲劳等应激状态;服药后若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别存侥幸心理,第一时间就医。毕竟在药物面前,“细心”有时就是救命的关键。 你是否也有过“以前不过敏,后来突然过敏”的经历?需要我帮你整理一份“日常用药过敏自查清单”,方便你快速核对用药风险吗?

0 阅读:0
秀雲

秀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