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

百日依山尽 2025-09-28 10:33:18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 最近,有人提出解决方案:可以在青藏高原上先造很多根20米的电磁发射轨道,角度调低,对准南亚次大陆,这应该很好施工。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与特殊地质,曾让一项大胆的技术设想面临阻碍。马伟明院士提出的 2 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计划,因造价与施工难题暂未推进,而新的分段式方案正为这一设想寻找落地可能。 高原环境对工程的影响可通过技术设计规避。西藏海拔 5000 米以上区域气压仅为地表一半,空气阻力小,能降低发射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20 米的短轨道长度大幅缩减了单条轨道的施工周期,对地形的适应性也显著提升。调低的发射角度配合高原天然的海拔优势,可形成更合理的加速轨迹,这种设计既保留了电磁发射速度可控、精度高的特点,又契合了高原施工的实际条件。 电磁发射技术通过电磁能转化为动能驱动载荷,相比传统方式,在速度调控与精度上有独特优势,已在航母弹射等领域得到应用。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能减少发射过程中的空气阻力,节省载荷爬升阶段的能量消耗,是天然的发射场地候选。 马伟明院士团队深耕的中压直流技术,解决了电磁系统的储能难题,让不同环境下的设备运行更稳定,为高原部署奠定基础。 此前 2 公里长轨道的施工难题,核心在于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这里的冻土平均地温处于 - 0.5℃到 - 2℃之间,一年有 200 多次冻融循环,冻结时膨胀、融化后成泥,对大型线性工程的路基稳定性影响极大。2 公里连续轨道需要跨越不同冻土区域,单一施工方案难以适配所有地质条件,且超长结构的维护成本也随之上升。 新方案将长轨道拆解为多个 20 米单元,恰好适配高原冻土的治理节奏。我国在青藏公路、铁路建设中积累了成熟的冻土处理技术,隔热板、热棒群组、通风管路基等设备能通过 “导冷 - 阻热 - 调温” 方式稳定路基。 20 米的短单元可针对性处理局部冻土,施工时能灵活避开高温高含冰量路段,单个轨道的安装周期大幅缩短。这些单元轨道通过统一的角度校准对准南亚次大陆方向,组合后仍能实现集中发射效果,同时降低了对大面积场地平整的要求。 造价方面,短单元轨道减少了特种材料的一次性投入。电磁发射系统的核心成本集中在储能与直线电机驱动部分,20 米单元的模块化设计可实现批量生产,降低单个组件的研发与制造成本。施工中还能复用高原工程的现有设备与技术团队,无需为超长轨道专门研发施工机械,进一步控制开支。 这种分段设计与我国在电磁发射领域的技术路径相契合。从舰载电磁弹射到临近空间发射专利,技术探索始终围绕模块化与场景适配展开。高原上的短单元轨道可先进行小规模试验,通过实际运行数据优化轨道角度与能量参数,为后续可能的组合扩展积累经验。

0 阅读:67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