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一少妇千里去江苏见男网友,又请吃饭又买衣还开酒店,前前后后搭进去一万多。 结果小伙要1000块买水果,拿到钱就跑路拉黑! 网友对此众说纷纭: 这小伙绝对是外地在江苏的打工族,江苏男人不是这样的。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就跟开了锅似的,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吵得热火朝天。有人说这少妇也太实诚了,大老远跑过去,又是请客又是送礼,结果被人当冤大头耍;也有人觉得那小伙简直没良心,骗吃骗喝还骗钱,最后溜得比兔子还快。可最扎眼的还是那句“江苏男人不是这样的”,这话听着好像挺有道理,可细琢磨琢磨,问题就来了。凭什么一出事就往地域上扯?难道骗子还分户口本吗?说白了,这种论调就是在给地域贴标签,好像某个地方的人就天生高尚,另一个地方的就爱干坏事。现实里,哪儿都有好人坏人,江苏本地人有诚实的,外地打工的也有厚道的,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其实啊,这桩事儿背后藏着的可不是简单的地域问题,而是网络时代交友的风险。现在人人都抱着手机刷社交软件,随便聊几句就觉得遇上知己了。少妇大老远跑去见网友,说明她心里揣着期待,可能觉得网上聊得来,现实里也能开花结果。可网络那头,你永远不知道坐着的是人是鬼。小伙一开始装得热情体贴,等见面了才露出马脚,这种套路老掉牙了,却总有人上当。为啥?就是因为太容易轻信虚拟世界的温柔。网上聊得嗨,几句甜言蜜语就能让人放下戒备,可现实见面往往就是照妖镜。少妇花了上万块,不光赔了钱,估计心里还堵得慌,这种教训够深刻的。 再说说那小伙的行为,要了1000块买水果,拿到钱就拉黑,这手法简单粗暴,却特别有效。水果只是个幌子,真正的目的是最后捞一笔跑路。从心理学上看,这叫“得寸进尺”,先让你觉得他靠谱,再一步步套钱。少妇可能觉得都到这一步了,不差这1000块,结果就中了圈套。这种骗术不光在网友见面里常见,网购、投资里也一大堆。说到底,是人对小便宜的侥幸心理在作祟。要是少妇多留个心眼,比如见面时约在公共场合,或者别急着掏钱,可能就能避免损失。可话说回来,谁还没点天真的时候?尤其是感情上头的时候,理智就容易下线。 网友的评论里,除了地域偏见,还有一种声音是责怪少妇太傻太天真。这种“受害者有罪论”也挺伤人的。出了事,不去批判骗子的无耻,反而怪受害者不够聪明,这不公平。少妇大老远跑去,说明她重感情,可能生活中缺爱,才容易被人钻空子。社会应该多提倡防范意识,而不是一味嘲笑上当的人。比如,平台能不能加强实名认证?或者推广一些安全见面的指南?毕竟网络交友不是洪水猛兽,用对了能交到朋友,用错了就成陷阱。 从更大的角度看,这事儿反映了现代人的信任危机。以前邻里街坊都知根知底,现在隔着屏幕就能称兄道弟,可信任度却越来越低。少妇的经历不是个例,新闻里常看到类似案例:有人网恋被骗积蓄,有人见面遭抢劫。这种趋势让人心寒,但也提醒我们,交友得带点脑子。不是说要怀疑一切,而是得学会平衡热情和谨慎。比如见面前多视频聊聊,查查对方背景,或者拉上朋友一起去。小事上多留神,大事上才能少吃亏。 回过头来看那句“江苏男人不是这样的”,其实它暴露了一种狭隘的地域自豪感。每个地方的人都爱家乡,可一旦用地域来划分善恶,就容易引发歧视。江苏经济发达,外地人来打工的多,但不能说坏事都是外地人干的。这种思维反而会掩盖真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网络诈骗屡禁不止?社会教育有没有跟上?如果我们总把矛头指向地域,就会忽略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比如加强法律监管或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总之,这桩事儿给所有人提了个醒:网络交友有风险,见面需谨慎。别光看表面热情,得多留个后手。至于地域偏见,早点扔进垃圾桶吧,好人坏人哪儿都有,关键是自己得长点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