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富过17代的家族,坐拥上海近一千栋房屋,子孙大都上哈佛。中国竟然有一个家

玉尘飞啊 2025-09-27 18:40:49

中国唯一富过17代的家族,坐拥上海近一千栋房屋,子孙大都上哈佛。中国竟然有一个家族可以做到荣盛不衰,从第一代祖先贝兰堂算起,到现在都富了足足有17代了,上海的房产达到了上千栋,孩子也都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法国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美国肯尼迪图书馆,这些世界级建筑都出自同一位华裔设计师之手—贝聿铭。 但更让人惊讶的是,贝聿铭背后的家族,是一个活了500多年、足足富了17代的传奇。 他们不仅在上海拥有近千套房产,子孙还几乎个个都是哈佛毕业的精英。这可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一套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 明朝嘉靖年间,一个叫贝兰堂的浙江人挑着药材来到苏州,在阊门外摆了个小摊。那时候苏州商业繁华,但药材供应紧缺。 贝兰堂一边行医一边卖药,遇到穷苦人家,不仅分文不收,还倒贴药材。这种“医者仁心”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生意越做越大。 他没急着享福,反而把赚来的钱投入药材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一步步把“贝记药号”做成了苏州的招牌。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贝家已经成了“苏州四富”之一。但和其他富户不一样,贝家从不炫富。 第六代传人贝启祚干了一件事,把药铺利润投到金融领域,开了苏州最早的“贝记钱庄”。这种“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思路,让家族躲过了后来多次战乱和经济动荡。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很多大家族迅速衰败。贝家却靠两个人实现了华丽转身:一个是“颜料大王”贝润生,一个是金融巨子贝理泰。 贝润生16岁到上海当学徒,靠颜料生意发家后,敏锐地盯上房地产。他在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大量购置房产,到1930年代名下已有近千套房子,月租金收入超过5万银元。 更绝的是,他花80万银元买下苏州名园狮子林,修缮后不仅给族人使用,还设立义庄救济贫苦亲戚。 另一头的贝理泰更厉害,他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推出“一块大洋开户”的政策,让普通老百姓也能走进银行。 这种普惠金融的思路,让银行迅速壮大,分支开遍全国。他的儿子贝祖诒后来当上中央银行总裁,却在新中国成立前一分公款未贪,干干净净去了美国。这种清廉,成了贝家后代的标杆。 贝家的教育观堪称“降维打击”,他们早就不满足于科举功名,从晚清就开始送子弟出国留学。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被送到美国,贝聿铭和三个儿子则清一色哈佛毕业。 但奇怪的是,家族从不强迫子孙学什么专业。贝聿铭的儿子贝建中原本学物理,后来改学建筑,父亲只说了一句“挺好”。这种尊重,反而让孩子内生动力更强。 贝家的家训里有一句话: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他们每五年搞一次家族内部考核,考儒家经典、商业案例,甚至国际形势。 不及格的扣分红,连续不及格直接取消继承权。这种“文化+制度”的双重约束,让子孙不敢躺平。 贝家在上海的近千套房产,如今三分之一由家族信托持有,三分之一改造成艺术空间或民宿,还有三分之一作为历史建筑由政府管理。 比如贝润生买的狮子林,早已捐给国家成为旅游景点。这种“独有之产不如公有之产”的理念,反而让家族赢得了更长久的社会尊重。 贝家的故事打破了一个魔咒:传承靠的不是金钱,而是让金钱变得次要的价值观。从贝兰堂的草药摊到贝聿铭的卢浮宫金字塔,每一代人都抓住时代的机会,但从不透支家族的信用。 他们的财富曲线背后,是一条更稳的线,德行的积累。 今天贝家后人散居全球,低调得几乎看不见。但苏州狮子林里那块贝润生手书的石碑还在,上面写着“耕读传家,诗书继世”。这八个字,或许就是中国家族最朴素的生存智慧。 信息来源: 光明网《贝聿铭家族靠什么传承至今》 文汇报《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贝聿铭家族为何传承至今:“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