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嘴炮,打脸来得太快!2024年美国驻日大使扬言威胁中国,不按美方愿意走,不低

豌豆大说法 2025-09-27 16:44:08

又是嘴炮,打脸来得太快!2024年美国驻日大使扬言威胁中国,不按美方愿意走,不低头话,就要拿粮食和海上能源两大方面制裁,如今,这话被啪啪打脸! 美国驻日本大使拉姆·伊曼纽尔曾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中,明确把中国描述成一个外部威胁,认为这能帮助美国内部团结起来,克服国内的分裂。 文章里,他回顾了历史上的例子,比如二战时面对纳粹德国,以及冷战时期对抗苏联,这些外部压力曾经让美国人放下内部矛盾,一致对外。 现在,他觉得中国可以扮演类似角色,让美国人停止内斗,转而关注外部挑战。 他强调美国需要重新找回国家凝聚力,通过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来应对。他没直接谈制裁细节,但这种把中国定位为威胁的思路,让人看到美国在印太地区布局的深层意图。 这个观点不是孤立的。大概8月7日,他在一个电台访谈节目中,进一步阐述了对中国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三大脆弱点,其中食物和能源就是两个关键领域,一个是稳定。 他分析说,如果中美对抗升级,这些脆弱点可能成为杠杆。他举例说明,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改变了战略姿态,从合作伙伴转向更强硬的竞争者,美国当时反应迟缓,损失了几年时间。 现在,美国醒悟过来,正在通过盟友体系来强化威慑。比如,在半导体出口管制上,美国联合日本、韩国、荷兰等国,形成统一战线,这不只是技术限制,更是经济压力的体现。 回想一下,这种思路其实在去年夏天就已经显露端倪。2024年8月初,他在一次公开访谈中谈到中国经济策略时,特别提到食物问题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不安全因素。 如果食物供应出问题,就能影响整个国家的稳定。他把这和威慑联系起来,说威慑不是只靠军事,还包括经济和外交层面。 要让对方“三思而后行”,就需要在所有领域都施加压力。虽然他没明确说要制裁粮食,但这种点出脆弱点的做法,相当于在战略上画出红线,让人联想到如果中国不配合美国的规则,就可能面临这些领域的针对性措施。 这不是空谈,他还提到中国在周边海域的行动,比如南海争端,中国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摩擦,这些都涉及能源通道的安全。 美国则通过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来构建一个包围网,比如美日菲三边峰会,美澳日印四方机制,这些都是为了强化区域影响力,间接影响中国的能源进口路径。 中国依赖海上运输进口大量能源和粮食,这些航道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命脉,美国的盟友体系就是在这些要道上加码。 看看美国怎么在能源领域施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气通过马六甲海峡、南海等路线运来。 美国近年来加强了在南海的军事存在,频繁举行联合演习,比如与菲律宾的“肩并肩”演习,规模越来越大,参与国越来越多。 这不只是秀肌肉,更是针对中国能源供应链的潜在威慑。如果冲突升级,这些航道可能受阻,导致能源短缺,影响工业生产和民生。 同样,在粮食方面,中国虽然粮食自给率高,但部分品种如大豆依赖进口,主要从南美和美国而来。 美国过去就用过贸易工具,比如2018年的贸易摩擦中,对大豆征收关税,直接影响了中国进口成本。 虽然那是贸易战的一部分,但它展示了粮食可以作为杠杆的现实。 伊曼纽尔的话就是在提醒,如果中国不按美国的游戏规则玩,这些领域就可能成为战场。他还提到,中国内部对民众的担忧是另一个弱点,因为历史经验让领导层高度警惕社会稳定,这又与食物和能源挂钩,一旦供应中断,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这些言论的背景,是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整体战略调整。过去几年,美国推动了多项举措来强化对中国的包围。 日本也在增加国防开支,计划到2027年达到GDP的2%,这是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军事扩张。 韩国加入了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印度加强了边境部署。 这些盟友的动作,都在伊曼纽尔的推动下加速。他在访谈中说,美国不能单打独斗,必须拉拢盟友,形成集体威慑。 当然,美国的这些策略也不是铁板一块。伊曼纽尔承认,中国体量巨大,完全孤立不现实,所以重点是威慑,让中国在行动前犹豫。 8月20日,据经济日报报道,中国经济体量巨大,科技进步迅猛,比如在5G、量子通信上的领先,让美国感到压力。 中国则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拓展能源和粮食来源,比如从中东进口石油,从非洲开发农业项目,这些都在分散风险。 食物和能源作为弱点,被点出后,中国也在加强储备,比如扩大粮食库存,推动能源多元化,转向可再生能源和本土开采。 信息来源: 经济日报 2025年8月20日 抗冲击能力: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 观察者网 2024-08-05 美驻日大使扬言“威慑中国”,要对华粮食和海上能源安全下手

0 阅读:38
豌豆大说法

豌豆大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