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晚年曾对记者说:清华物理系的老师叶企孙就是个老封建,叶企孙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创始人,并培养了后来享誉各领域的许多大师级人物,其中就包括:何泽慧、钱三强、王大珩、赵九章等人! 何泽慧她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何澄早年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事业,这个家族,五世皆为翰林,家风淳厚,文化氛围浓郁。 外祖父王颂蔚,是清朝的进士,且曾是蔡元培的恩师,外祖母谢长达,则是晚清的女权主义者和教育家,母亲王季山,是物理学翻译家,亦深受父亲影响,致力于推动女性教育。 1920年,年仅六岁的何泽慧进入了振华女校,这所学校自创办以来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振华女校的教育体系,注重女性的独立性与理性思维的培养,这为何泽慧后来的物理学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年后,她顺利毕业,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成为28名新生中的10位女生之一,尽管物理学在当时仍是男性主导的学科,但何泽慧从未对性别带来的偏见感到畏惧,在她的字典里,困难从来没有成为放弃的理由。 入学后的清华物理系,曾对女生抱有偏见,教授们认为女生学物理“难有出息”,纷纷劝她们转系或者退学,领头的便是物理系创始人叶企孙教授,他明确表示,女生不适合做科研,这样的观点在当时似乎并不罕见,甚至得到了许多同学和教授的认同。 面对这样的压力,何泽慧没有退缩,反而与同班的女生们一道,勇敢地与教授们进行辩论,她质疑“为何性别成为学习的限制”? 她的这一行动,成为她大学生涯中的第一次反叛,并且最终以90分的成绩,成为全班第一,打破了性别对学术领域的障碍。 1936年,何泽慧从清华大学毕业,便立刻前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深造,她选择了当时几乎不接收女性的弹道学专业,这一决定当时的学术界充满了争议,尤其是德国保密严格的技术物理系。 此时的她,满怀为国效力的理想,渴望掌握能够帮助中国打击侵略者的科学技术,面对德国严格的“外国学生禁令”以及“女性禁入”的惯例,何泽慧凭借顽强的意志力,最终打破了这一禁忌,成功成为该专业的首位外国女学生。 在柏林,何泽慧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她在西门子公司的弱电流实验室工作期间,首先发现了正负电子之间弹性碰撞的现象,这一突破性的发现被《自然》杂志称为“科学珍闻”,为她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身处战火纷飞的欧洲,她依然保持着强烈的科研热情,时常在实验室里度过漫长的夜晚,在德国的这段时光,不仅让她掌握了精湛的物理学技艺,也让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学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的内涵。 1939年,何泽慧凭借《一种新的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物理学女博士,战后的德国情势动荡,使得她始终未能顺利回国,但这段时光却成为她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经历。 1943年,她转赴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从事核物理研究,并首次观测到正负电子的弹性碰撞现象,成功突破了当时物理学界对电子相互作用的认知局限。 在巴黎,她与同样致力于核物理的中国学者钱三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与爱情,两人一起在法兰西学院的居里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核裂变的现象,并共同发现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这一成果迅速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轰动,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发现之一。 两人合作的科学成就为他们赢得了国际声誉,也使得他们成为当时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1948年,何泽慧和钱三强带着刚满月的女儿回到新中国,加入了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建设工作,虽然当时国内条件十分艰苦,物理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几乎为零,但他们没有被困境打倒。 相反,这一切困难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大的决心,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清华和北大的精英物理学者带着对家国的深厚情感,走遍了各大旧货摊、废品收购站,寻找能用的实验设备,甚至亲自动手做实验工具。 他们用简易的设备开展研究,将中国的核物理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何泽慧全身心投入到原子能研究和中子物理领域,她在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早期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1956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相继建成,这些成就的背后,都有何泽慧的身影,她亲自领导了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领域的实验研究,为后来的核武器研制和核能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尤其是在核乳胶的研发中,她带领的团队突破了国际水平,为中国的核物理实验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何泽慧不仅注重理论研究,更十分重视实践应用,她提出的快中子谱学的研究方向,恰逢国际核能技术的潮流,迅速把中国的核物理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在她的领导下,中国的核能研究成果逐渐追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发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什么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三识何泽慧)
长大了才明白,语文真的是滞后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