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特朗普药品关税政策反复,制造业能复兴吗? 9月27日,宣布的对进口品牌药品征收100%关税的政策,所说的关税上限其实只适用于有贸易协议的国家,关税对进口品牌药品的上限为15%。 这套做法其实很多人都不陌生。 特朗普当总统这些年,把关税当成了万能钥匙,遇事就用。 2018年打贸易战、2020年疫情期间强化“美国优先”,到现在2025年,他又一次祭出关税大旗。 但每次政策出来,细节一落地总是反转不断。 像这次,宣布时声势浩大,实际落地却没有那么狠。 药品加税的风波让欧洲大药企最先感受到压力,诺华、阿斯利康这些公司的股价先是被吓跌,后来一看实际影响有限,股价很快又回来了。 因为欧洲和美国有贸易协议,这些企业真正受关税影响的部分其实不大。 大企业本身也很灵活,早早就在美国本地投资建厂,既能规避政策风险,也能赶上美国市场的红利。 把关税当成“制造业回流神器”,其实也有点想当然。 美国这几年制造业的变化很大。 自动化、智能制造发展快,工厂需要的工人越来越少,新增岗位多是高技术工种。 原来蓝领大军靠工厂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就算有企业回流,能带动的就业也远远没有想象中多。 特朗普讲“让美国再次伟大”,可制造业能不能“再次伟大”,光靠关税政策真不现实。 再说回这次药品关税政策。 特朗普政府虽然嘴上很硬,其实政策里处处留了余地。 对没有签贸易协议的国家是100%高关税,但美国大部分药品进口其实都来自协议国家。 这么一来,新政策实质影响有限。 美国财政部和贸易部门自己都承认,药品供应链遍布全球,仅靠加税其实很难彻底把产业链拉回美国。 更别说频繁变动的政策让企业无所适从,很多企业干脆选择观望,等政策稳定下来再作长期打算。 外部环境也不能忽视。 美国对药品、高端制造业加税,外部国家也不是任人宰割。 欧盟、加拿大等都表态,如果美国搞高关税,他们也会采取反制措施。 这种你来我往的贸易摩擦,很容易让全球市场陷入不确定。 世界贸易组织多次呼吁,美国别总搞单边加税,最好还是坐下来谈。 大药企在美国投资建厂,看上去像是被逼回流,其实更多还是企业自身业务布局的需要。 市场大、政策优惠、靠近客户,才是企业愿意投资的根本。 美国政府想靠关税逼企业回流,其实作用有限。 美国本地的制造业协会、商会都希望政策能更连续、更有预期性,这样企业才能放心投资。 今天说加税,明天又说减税,企业怎么敢放手投资? 总结来说,特朗普靠高关税政策“复兴制造业”的目标,现实中遇到的阻力远比想象大。 政策反复、执行灵活,企业难以做长期决策,制造业回流成效有限,反而让消费者承担了更多成本。 药品关税风波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制造业要想真正回流美国,关税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市场环境、技术升级、劳动力结构才是关键。 现在美国政府暂时没有出台更大规模的产业回流计划,制造业复兴的路还很长。 参考:特朗普100%药品关税引争议 白宫:不适用于已与美达成贸易协定国家——财联社
9月份,券商板块表现真的很差,寄希望于它带领市场冲刺3900点,可是它却“拉了一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