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雪山滑坠后续:坡下并非断崖,而是乱石坡,救援人员在碎石带找到遗体,垂直落差约两百米。向导事发后立即折返,第一时间定位到他,并承诺“尽量义务把他运下山”。 这个3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玛峰海拔5300米的碎石堆里。洪某,四川阿坝州小金县的一位农民,平时兼做登山协作。他持有的是一张协作证,这次攀登是他第一次来到那玛峰。 致命的疏忽发生在登顶之后。为了给同行游客寻找更好的拍照角度,洪某解开了连接彼此的安全绳。就在他起身的瞬间,冰爪绊倒了他。这个小小的失误,让他在陡峭的雪脊上失去了平衡。 红色身影在白雪映衬下急速翻滚。视频里能听到同伴惊恐的尖叫,眼睁睁看着他滑行两百多米,最终消失在视野尽头。那片他坠落的碎石区,已经超出了积雪覆盖的范围。 最让人痛心的是这场悲剧本可避免。当地工作人员直言:“如果冰爪不放,绳子不解,可能不会遇难”。安全绳在高海拔登山中就是“生命线”,任何情况下都不该随意解开。 他们这次攀登本身也是一次“偷登”。康定市教育体育局确认,这支队伍未提前报备。那玛峰目前处于未开放状态,所有登山活动必须向教体局和当地乡镇政府报备。 洪某的遭遇撕开了登山安全管理的漏洞。拥有协作证的他理应更清楚安全规范,却依然在侥幸心理驱使下踏出了危险一步。这让他的亲戚也感到困惑:“不知道他是以游客身份去的还是什么”。 高山救援的艰难超乎想象。遗体转运需要当地村民协助,工作人员特别强调“出于人道主义,尽量不收钱”。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挽救,但救援者往往也要冒着巨大风险。 去年那玛峰就曾因安全隐患关闭。一条50米长的冰裂缝导致当地暂停所有登山许可。今年重新开放后,安全监管是否到位成了问号。 登山伦理中的“五不六要”原则值得每个户外爱好者铭记。特别是“要按照登山计划书内容从事活动”和“团体活动要服从领队行止号令”这两条,洪某的队伍显然没有做到。 冒险精神值得赞赏,但绝不能以生命为代价。洪某32岁还未成家,在家务农的同时带着对山野的热爱接待游客,这本该是充满希望的人生。 当地村民的善良照亮了悲剧的阴暗。他们愿意义务运送遗体下山,这份人道主义关怀令人动容。但比事后救助更重要的,是事前的防范和安全意识的普及。 每一次山难都在提醒我们:自然值得敬畏,规则必须遵守。攀登的快乐永远应该建立在安全返回的基础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男子雪山滑坠后续:坡下并非断崖,而是乱石坡,救援人员在碎石带找到遗体,垂直落差约
今日牡丹
2025-09-27 13:54: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