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史可说:“当年,我在瑞士生下大儿子,我的洋婆婆就只来看了我一次,还前呼后拥的牵着几条大狗,告诉我,我没义务帮我的孩子再带孩子,溜达了一圈,完了就走了。 2023 年,史可在一档家庭访谈节目中,翻到一本泛黄的相册; 1999 年瑞士的冬日,她裹着厚外套,独自抱着襁褓中的大儿子站在雪地里,身后是波光粼粼的湖泊,脸上带着初为人母的疲惫,却透着一丝倔强。 “这张照片是孩子满月时拍的,那天我第一次独自带他出门,走了两公里才找到母婴店。” 史可的讲述,将镜头拉回 24 年前那个让她彻底理解 “西方家庭边界” 的瞬间。 1998 年深秋,史可在瑞士洛桑一家医院生下大儿子。推回病房时,她望着窗外的雪山,心里还盼着婆婆能像国内长辈那样,端来一碗热汤,帮着哄孩子。 可直到傍晚,婆婆才带着三条金毛犬出现在病房门口 —— 老人穿着精致的驼色大衣,狗绳在手里绕了两圈,进门后先礼貌地问候 “孩子体重达标吗” “你感觉还好吗”,随后话锋一转:“史可,我得跟你说清楚,我没有义务帮你带孩子,你的责任需要自己承担。” 史可愣住了,她下意识想解释 “国内都是老人帮忙带娃”,可看着婆婆认真的眼神,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接下来的十几分钟,婆婆俯身看了看孩子的小手,夸了句 “眼睛很亮”,便带着狗转身离开,甚至没问 “要不要帮忙买些婴儿用品”。 那晚,孩子每隔两小时就哭一次,史可一边喂奶一边看着空荡荡的病房,第一次在异国他乡感受到 “孤立无援”。 她连冲奶粉的水温都要反复试,换尿布时更是手忙脚乱,而国内的姐妹们此时正被婆婆、妈妈围着照顾,这些对比让她心里泛起一阵酸楚。 那段时间,史可开始学着适应瑞士的家庭模式。她跟着邻居瑞士妈妈学做婴儿辅食,用计时器控制喂奶间隔,甚至在孩子睡熟后,抓紧时间自学德语。 因为当地育儿机构的课程全是德语授课。有一次孩子发烧到 39 度,她抱着孩子打车去医院,排队时看到旁边一位瑞士妈妈独自抱着孩子,手里还提着婴儿车和病历本,全程没有家人陪同。 “后来才知道,这在瑞士很常见,妈妈们习惯了自己处理育儿问题。” 史可回忆道。 这种 “彻底的独立”,让她在产后半年里瘦了 15 斤,却也慢慢摸索出自己的节奏。她加入了当地的 “中外妈妈互助小组”,每周和其他中国妈妈一起交流经验,也向瑞士妈妈请教育儿技巧。 有次小组聚会,一位瑞士妈妈说:“我妈妈退休后在学油画,她说帮我带孩子会占用她的创作时间,我完全理解。” 这番话让史可豁然开朗,原来西方老人的 “不帮忙”,不是冷漠,而是对自我生活的坚持。 对比国内的家庭场景,史可的经历更显特殊。她的妹妹 2000 年在国内生孩子,婆婆提前三个月就来帮忙收拾房间,妈妈则每天炖鸡汤送到医院; 孩子出生后,两位老人轮流带娃,妹妹出了月子就能正常工作。“我妹妹总说我‘太能扛’,可我知道,在瑞士,这是大多数妈妈的常态。” 史可笑着说,她后来也会和婆婆定期聚餐,婆婆会分享自己的旅行照片,也会问孩子的近况,但从不会主动提出 “要不要帮你带几天”。 随着孩子长大,史可逐渐理解了这种家庭边界的意义。大儿子上幼儿园时,她偶然发现婆婆在社区做志愿者,每周去养老院陪老人读书。 原来老人把时间花在了自己热爱的事情上,而非被带娃捆绑。“国内很多老人退休后,生活重心全在孩子身上,失去了自己的社交和兴趣,其实也挺可惜的。” 史可在访谈中坦言,她后来回国时,看到朋友因 “婆婆带娃观念陈旧” 而争吵,反而更能体会到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 中国家庭的 “互助” 透着温情,却也容易滋生矛盾;西方家庭的 “独立” 给了自由,却也少了些烟火气。 如今,史可的两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每次和儿子们聊起当年带娃的经历,史可都会说:“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让我学会了不依赖别人,也懂得了尊重每个人的生活选择。” 她和婆婆的关系一直保持着礼貌而融洽的状态,逢年过节会互相送礼物,婆婆 80 岁生日时,史可还陪她去意大利旅行,没有婆媳间的过度纠缠,却多了份成年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其实真正重要的不是纠结 “哪种模式更好”,而是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 选择异国婚姻,就接纳对方的家庭文化;选择依赖家人,就懂得感恩与沟通。 就像她在相册最后一页写下的那句话:“家庭的幸福,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而是彼此理解后的舒适相处。” 信息来源:《55岁史可近照状态好,嫁富豪老公幸福至今,俩混血儿子颜值颇高》凤凰网
演员史可说:“当年,我在瑞士生下大儿子,我的洋婆婆就只来看了我一次,还前呼后拥的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26 15:44: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