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不去和欧洲抢高端产业和服务业,反而要来和中国争夺低端制造业? 美国不去和欧洲抢高端产业和服务业,反而来和中国争夺低端制造业,根本不是看不上高端的风光,而是欧洲的高端产业早就被它攥在了手里,没必要再费力气,它真正盯着的是产业链最根基的部分,毕竟只有把根抓牢了,上面的风光才有依托。 早年间美国就靠资本和各种手段,把欧洲那些号称“工业脊梁”的企业收拾得服服帖帖。法国阿尔斯通曾经多风光,在全球能源设备市场和美国通用电气分庭抗礼,结果硬生生被美国一套组合拳打垮。 阿尔斯通锅炉部全球负责人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刚到纽约机场,就被美国警方以商业贿赂的罪名抓了现行,美方手里握着据称截获的上百万封邮件,折腾得律师团队审了三年。 最终阿尔斯通被迫认罪,交了7.72亿美元的罚款,还得把核心的电力设备业务以14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通用电气,法国前经济部长喊着这是侵犯主权,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工业明珠被拆解。 再看西门子,这家德国巨头看着还保持着独立,但在能源、医疗等核心领域早就离不开美国资本的输血,关键技术授权要靠美国企业,重大项目融资得看美国投行脸色,说是欧洲企业,实则早成了美国高端产业体系里的“打工仔”。 欧洲那些看似拿得出手的高端领域,核心早就被美国抽走了。就说高铁,欧洲阿尔斯通的高铁技术曾经领跑全球,但自从能源业务被通用电气收购后,高铁的牵引系统、信号控制等关键技术模块,慢慢都换成了美国技术标准,现在欧洲高铁跑起来,核心芯片和控制系统大多带着美国印记。 能源领域更不用说,欧洲的风电、光伏企业看着产能不小,但风机的主轴承、光伏的薄膜材料等核心部件,不是依赖美国专利授权,就是被美国资本控股的企业垄断供应。 欧盟自己的报告都藏不住,2023年欧洲高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里,有38%要用于支付美国的技术专利费,等于赚的钱一大半要给美国交“技术租子”。 剩下的汽车和奢侈品行业,看着热闹却成不了气候,大众、宝马虽然在燃油车时代风光,但电动化转型需要的电池技术和智能驾驶系统,要么依赖美国的技术授权,要么得采购美国企业的零部件,根本没法和美国争夺全球科技主导权;奢侈品就更不用说了,除了赚点品牌溢价,对芯片、能源这些关键赛道的影响力几乎为零。 至于电信、互联网这些能决定未来的赛道,欧洲这些年简直是集体“哑火”,连个能打的新巨头都冒不出来。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前十里,美国占了六家,中国有三家,欧洲一家没有。 欧洲曾经的金融科技独角兽Klarna,靠着“先买后付”模式火过一阵,估值最高冲到456亿美元,但背后全是美国资本在操盘,红杉资本、黑石集团一路输血又一路控盘,2023年一轮融资后估值直接缩水85%,跌到67亿美元,成了美国资本手里的“提线木偶”。 反观中国的低端制造业,看着不起眼,却是全球产业链的“根”,美国不抢不行。全球每三部手机里就有两部在中国组装,每五件家电里有三件来自中国的生产线,这些看似“低端”的制造环节,串联起了芯片、材料、零部件等上百个配套产业。 美国早年把低端制造外迁,结果发现自己成了“空心化巨人”,2023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0.3%,连2010年的11.9%都比不上,工业用电量甚至还不如2007年。 最让美国着急的是,中国的低端制造不是简单的组装,而是能反向驱动高端产业发展,比如苹果的iPhone在中国生产,带动了中国企业在精密制造、模具加工等领域的突破,反而让美国的高端设计离不开中国的制造能力。 所以美国才拼了命推动制造业回流,2010到2023年硬生生拽回了189.8万个制造业岗位,其中从中国转移回来的占了51%,拜登政府上台后更是加码,三年半时间就让制造业建造支出从760.9亿美元飙升到2347.82亿美元,翻了近三倍。 这些回流的岗位里,看似有不少中高端岗位,但根基还是低端制造,比如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半导体封装测试这些,都是产业链里离不开的基础环节。 美国心里门儿清,没有低端制造的支撑,高端产业就是空中楼阁,就像它控制了欧洲的高端技术,但若没有中国的低端制造把产品造出来,那些高端技术也变不成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低端制造正在往上走,从组装转向零部件自主生产,从代工转向自有品牌,这才是美国最慌的——要是连“根”都被中国抓牢了,它手里的那些高端技术话语权早晚要失效。 美国这算盘打得精,欧洲的高端产业是已经煮熟的鸭子,不用抢也跑不了,中国的低端制造业是正在生长的根基,不抢就没机会了。毕竟掌控了产业链的根脉,才能真正掌控全球经济的话语权,那些表面风光的高端企业名头,不过是这根脉上结的果子而已。
美国财长贝森特对着镜头表示:“中国是现代世界历史上没见过的国家”,一句话,无数人
【41评论】【6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