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要对稀土发布“限价令”,中方先发制人,对3家美企实施断供。据路透社9月24日

薇薇呀 2025-09-25 20:06:33

G7要对稀土发布“限价令”,中方先发制人,对3家美企实施断供。据路透社9月24日的报道,七国集团成员国和欧盟正在讨论设置稀土价格下限,以刺激本土或其他非中国来源的生产,同时考虑对部分中国稀土出口征收关税。 与此同时中国先出手了,9月25日,中国商务部网站公布消息,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将3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管控措施有两条: 第一,禁止向上述3家美国实体出口两用物项;正在开展的相关出口活动应当立即停止。 二、特殊情况下确需出口的,出口经营者应当向商务部提出申请。 近日,七国集团(G7)拟对稀土实施“限价令”的消息与中国对三家美企实施稀土断供的举措,在全球经贸领域投下一枚深水炸弹。 这场看似突然的博弈,实则是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过程中的必然碰撞。 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制裁与反制”叙事,从市场规律、技术演进和国际治理三个维度,审视这场牵动世界神经的较量。 G7试图通过设置稀土价格下限来刺激非中国来源的稀土生产,这一政策设计存在根本性逻辑缺陷。 稀土不是普通商品,其开采冶炼涉及复杂的环保成本和技术壁垒。 若强行设定价格下限,相当于用行政手段扭曲全球稀土市场的价格信号,可能导致三重反效果: 首先,人为抬高价格将加速下游产业的技术替代研发,反而削弱稀土长期需求; 其次,补贴支撑的高成本产能难以形成可持续竞争力,一旦补贴退出或将引发新一轮产能过剩; 最重要的是,这种违背比较优势原则的干预政策,可能破坏全球绿色转型的节奏——电动汽车、风电等低碳产业恰恰是G7国家积极推动的战略方向。 中国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并非仅靠资源禀赋取胜。 经过数十年技术积累,我国已形成从采矿、分离到提纯的完整技术体系,稀土回收率达98%以上,这种全产业链优势难以通过短期价格刺激快速复制。 G7若真正关注供应链安全,更应投资于循环经济技术研发,而非简单进行价格干预。 中国对三家美企的断供措施,明确标注“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这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合规担当。 值得关注的是,被管制实体涉及两用物项,说明相关措施经过精准评估,既符合国际防扩散体系要求,也守护了国家安全底线。 这种基于规则的管控,与某些国家泛化国家安全概念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更深层次看,此举折射出中国稀土战略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持续收紧稀土出口配额,同时大力发展稀土深加工产业,2022年稀土永磁材料出口额同比增长37%。 这表明中国正从原材料供应地向高附加值产品输出地转变。 对特定企业的断供,可视作对全球稀土产业链重构的应激反应——当西方试图通过“去风险化”重构供应链时,市场力量自然会作出适应性调整。 稀土博弈暴露出全球资源治理机制的滞后。现有国际贸易规则难以有效协调关键矿产领域的国家安全关切与市场开放原则。 WTO框架下的安全例外条款被滥用,各类区域性供应链联盟迭起,这种“规则碎片化”趋势正侵蚀多边贸易体系根基。 值得思考的是,能否建立关键矿产的国际储备与协调机制? 类似国际能源署(IEA)的石油储备体系,主要消费国可联合建立稀土战略储备,既平抑价格波动,又防范供应中断风险。 同时,应加强稀土开采的国际环保标准互认,避免为追求供应多元化而降低环境标准引发的“竞次效应”。 这场博弈的最大变数在于技术迭代。丰田已宣布开发出稀土用量减半的电机,特斯拉正研发无稀土永磁电机。 如果未来5-10年出现颠覆性技术,当前围绕稀土的地缘政治博弈可能失去意义。 这提醒各方:供应链安全应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而非简单的产能替代。 对中国而言,需警惕双重挑战:既要防止低价稀土刺激出替代技术加速成熟,也要避免高端应用领域被“卡脖子”。 更智慧的策略可能是:一方面保持稀土加工技术领先优势,另一方面主动参与全球技术标准制定,将实体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 稀土博弈的本质是绿色工业革命主导权之争。 当G7的行政干预遇上中国的产业链优势,这场较量会催生更健康的全球产业分工,还是引发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螺旋? 更关键的是,在气候变化迫在眉睫的当下,各国能否超越零和思维,构建兼顾效率与安全、公平与可持续的关键矿产治理体系? 读者朋友认为,这场稀土博弈最终将把全球绿色转型引向何方?欢迎分享您的洞见。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权威信源深度分析,坚持客观立场,旨在促进理性讨论。原创首发内容结合AI辅助完成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信源、图片均来自网络,若存在争议、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

0 阅读:140

猜你喜欢

薇薇呀

薇薇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