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守信用,在19世纪年间白纸黑字签了永久割让土地条约,如今却要反悔!”2000年,英国教授泰勒当面怼金一南,谁料,金一南一句话,便堵得教授哑口无言 19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交织的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环伺,所谓的“条约”,大多是在枪炮之下被迫签署的。 这类条约的共同特征就是“非对等”,即一方通过武力压迫,强加条款,另一方几乎没有谈判的余地。 从法律形式上讲,它是租借;从实际执行上看,它是强行占据。问题是,这种条约在国际法上到底算不算“合法”?这正是金一南回应的核心逻辑。 国际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条约必须是双方自愿签署的”。如果一方是在武力威胁下“被签署”的,那么这种条约的合法性就值得质疑。 更何况,西方列强自己也不否认这些条约是通过军事压力达成的。举个例子,英国为了拿下香港,在1839年到1842年间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的根源并不复杂,就是英国想让中国打开市场,接受鸦片贸易,而林则徐的禁烟行动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节节败退,只能割地赔款。 于是,《南京条约》诞生,香港岛被割让。这样的条约,今天怎么看都带有明显的侵略性质,怎么能还拿来自说自话地当作“永久合法”的依据? 更有趣的是,那位英国教授指责中国“反悔”,显然是把“历史责任”这个词扔得远远的。我们不妨反问一句:如果今天有一个国家在军事威胁下被迫割让领土,国际社会能不能接受?答案显而易见。 既然现代国际法不允许这种以武力为基础的条约存在,那么用现代标准回看19世纪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又怎么能理直气壮地说“白纸黑字,签了就得认”?这就是问题的关键,那不是中国反悔,而是中国在恢复历史正义。 金一南教授的回应,其实是一次思维方式的纠正。他不是在争论一纸条约的字面意义,而是在提醒大家,必须放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权力结构中去理解这些“协议”。 今天的国际秩序强调公平、正义、协商一致,而19世纪的国际秩序则是丛林法则,谁的炮舰大谁说了算。要说中国“反悔”,那得先承认当初的“签署”是强迫的,否则这事根本就没法说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并不是中国单方面“反悔”,而是中英双方在《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的正式协议。 这一声明明确了香港回归的时间表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安排,是一次和平、有序、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外交成果。 某些人拿19世纪的条约说事,却对这一现代协议闭口不谈,显然是有选择性的偏见。更何况,香港的回归并没有否定历史,而是对历史的一种回应。 中国并没有抹掉19世纪的条约记录,而是通过正当的外交渠道,结束了一段不平等的历史,这是恢复主权,不是推翻历史。 所以,如果说中国在对待历史条约问题上有什么“反悔”的表现,那也只能说是对不公正历史的重新审视,对国家尊严的重新捍卫。这不是“翻旧账”,而是对历史负责。 西方学者如果真想深入了解中国立场,不妨也回头看看自己国家当年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留下了多少“条约遗产”,看看那些曾被殖民、被掠夺的国家如今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平等话语权的。 这场由金一南教授掀起的回应,看似是一次学术交锋,实则是一次价值观的对垒。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只是过去的记录,更是现实立场的根基。 19世纪的中国或许无力反抗,但今天的中国有能力、有立场,也有责任去澄清那段被歪曲的历史。这不是情绪化的“翻旧账”,而是理性的历史清算。 历史是用来理解的,不是用来敲打别人的。只有承认历史的复杂性,承认曾经的不公,才能真正走向未来的公平和平等。
“中国人不守信用,在19世纪年间白纸黑字签了永久割让土地条约,如今却要反悔!”2
景铄看科技
2025-09-25 17:46:08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