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难道不虚伪?”一非洲留学生在节目曾逼问,中国太虚伪,就帮我们国家建了座议会

张五笙说历史 2025-09-25 17:44:34

“中国难道不虚伪?”一非洲留学生在节目曾逼问,中国太虚伪,就帮我们国家建了座议会厅,就要拿走我们锂矿所有权,谁料高教授用一句话,果断干脆怼了回去! 一位来自津巴布韦的乔治城大学大一新生,西装革履,言辞犀利,他描述家乡那座由中国援建的现代化议会厅时,语气中带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宏伟建筑的赞叹,更有对背后动机的怀疑。 “中国帮我们盖了漂亮的议会大厦,转眼却要拿走锂矿的所有权,这不是虚伪是什么?”他的问题十分尖锐,现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嘉宾席上的高志凯教授身上。 高教授没有立即反驳,他沉默片刻,目光扫过在场来自各大洲的年轻面孔,最终定格在卡尔身上。“年轻人,”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如果没有中国,你现在可能还是奴隶。” 要理解高教授话语的分量,必须回到半个多世纪前的非洲大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而新中国自身还处在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 尽管国内粮食供应紧张,工业基础薄弱,中国仍向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送去武器弹药,为坦桑尼亚训练军官,通过埃及向撒哈拉以南的解放组织转运物资,这些支援往往通过秘密渠道进行,而中国从未要求任何物资回报。 当年访问北京的加纳首任总统恩克鲁玛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周恩来总理指着地图对我说,中国和非洲隔着海洋,但我们都是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你们的独立斗争,就是我们的斗争。” 当欧洲国家还在试图通过“法兰西共同体”维持对西非的经济控制时,中国工程师已经在几内亚冒着疟疾风险勘察地形,为修建科纳克里人民宫奠定地基。 1980年,当津巴布韦终于摆脱白人政权统治时,第一批抵达哈拉雷的外国援助团队中就有中国建筑工人,他们用三年时间建起了首座国会大厦,而当时中国农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美元。 这种“勒紧裤带搞援外”的做法,背后是毛泽东“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信念传承,相比之下,前殖民国家在撤出时往往故意破坏基础设施,比利时刚果独立时,殖民军官甚至拆走了发电厂的关键零件。 中国视非洲为平等伙伴而非势力范围,这种定位与西方传统的“捐助国-受援国”关系存在本质区别。 当年轻一代非洲精英在西方课堂学习“新殖民主义”理论时,他们的祖辈可能还记得中国医疗队在山村油灯下做手术的夜晚。 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的制高点,这座融合了绍纳族雕刻艺术与现代钢架结构的建筑群,已成为非洲本土治理的象征,中国建筑团队不仅带来了抗震8级的施工标准,更坚持使用本地花岗岩,培训了300多名当地焊工,议会开幕时,时任议长穆登达指着穹顶说:“过去我们在殖民者的旧楼里开会,现在终于在自己的殿堂讨论国家未来。” 至于引发争议的锂矿合作,真相远比“资源掠夺”的标签复杂,2022年签署的津巴布韦锂矿协议明确规定:中方企业持有49%股份,津方国资控股51%。 所有初级加工必须在本地进行,中国需转移选矿技术并建设锂电池试验厂,这种安排的结果是,过去只能出口原矿石的津巴布韦,如今能生产价值翻倍的锂精粉,项目投产后,当地财政年收入增加1.2亿美元,矿区周边新建的技术学校已培养出首批200名电工。 这与西方矿业公司的做法形成耐人寻味的对比,某欧洲巨头在刚果的钴矿运营数十年,至今拒绝建设冶炼厂,理由是“非洲工人掌握不了精密技术”。 而中国江西锂业在津巴布韦的基地里,穿着防尘服的本地工程师正在操作X射线分选机,这种技术转让的深度,恰恰印证了“授人以渔”的承诺。 高教授在多哈的直言不讳,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记忆断裂的焦虑,当非洲年轻精英享受着独立国家公民的身份时,可能已淡忘了祖辈为挣脱殖民枷锁付出的代价。 那句“可能还是奴隶”的警醒,不仅指肉体奴役,更暗示着精神依附的危险,当某些前殖民国家仍通过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控制西非国家货币发行权时,中国提供的却是无政治附加条件的贷款选择。 这种认知错位部分源于信息不对称。西方主流教材在分析中非合作时,惯用“债务陷阱”的叙事框架,却很少提及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为非洲仗义执言的场景。 从反对制裁苏丹,到支持厄立特里亚解除制裁,中国外交官在纽约总部为非洲利益抗争的记录远比想象中丰富,当德国电视台播放中国矿场的负面报道时,他们不会同步报道河南锂业为津巴布韦矿工子女修建的寄宿学校,那里有太阳能电脑室和篮球场。

0 阅读:230

评论列表

45678

45678

4
2025-09-25 20:35

看来你只希望中国不求回报式的援助,可惜中国的钱也不凭空出现,是我们中国人的汗水积攒的

张五笙说历史

张五笙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