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国防部长宣布了 9月25 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其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中,超过八成的火力打击任务已由无人系统承担。俄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在当日主持的会议上透露,无人系统的应用规模正在成倍增长,现代战争的面貌已被深刻改变。 说真的,当我看到“八成火力打击由无人系统承担”这个数字时,第一反应不是惊叹“技术真牛”,而是心里咯噔一下——这哪是“改变战争面貌”,简直是把战争的底层逻辑给掀翻了。以前我们聊战争,不管是课本里的战役还是电影里的场面,核心永远绕不开“人”:士兵趴在战壕里啃干粮,指挥官在指挥部对着地图拍桌子,甚至连牺牲都带着鲜活的痛感。可现在呢?八成的打击任务交给机器,意味着很多时候,前线的爆炸声响起时,按下“发射”按钮的人可能正在几百公里外的基地里喝着热咖啡,盯着屏幕上的红点消失,就像完成了一次普通的工作任务。 这种“无人化”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伤亡数字”的意义变了。对俄罗斯来说,这当然是好事——不用再把年轻士兵的生命往炮火里填,后方的反战声音自然会小很多。但反过来想,当战争变成“机器对机器”的较量,我们会不会慢慢忘了战争的本质?那些被无人机炸毁的建筑里,可能藏着没来得及跑的老人;那些被误判为“军事目标”的车辆里,可能是运送救援物资的志愿者。机器只会按照程序识别目标,可程序辨不出“平民”和“士兵”的区别,更算不出一条生命背后的家庭悲剧。俄罗斯说“无人系统规模成倍增长”,可没人说,这些成倍增长的机器背后,有没有成倍增长的“防误击”机制? 而且别光看俄罗斯这边热闹,乌克兰也没闲着。他们用土耳其的TB-2无人机炸过俄军的装甲车,也把民用无人机改装一下挂上手榴弹往战壕里扔。现在双方更像是在玩一场“电子游戏式的拉锯战”:你放无人机过来,我就用电子干扰让它失控坠毁;你改进无人机的抗干扰能力,我就升级干扰设备的功率;你派无人战车冲阵,我就埋无人地雷等着它。说到底,这场“无人战争”的核心还是“人”——是程序员写出的代码,是工程师改进的硬件,是操作员在屏幕前的判断。可问题在于,当技术越来越先进,我们会不会越来越依赖机器,反而忘了“人”该有的判断和敬畏? 还有个更现实的问题:“成倍增长”的无人系统,俄罗斯真的能撑住吗?无人机、无人战车这些东西不是玩具,要造,得有芯片、有传感器、有生产线;要修,得有备件、有技术人员;要用,得有数据支持、有卫星导航。之前外界一直说俄罗斯的电子技术不如西方,现在突然能拿出“八成火力打击”的无人系统,是真的突破了技术瓶颈,还是在“赶鸭子上架”——把能用的机器都凑上去,先撑住场面再说?如果是后者,那等这些无人系统损耗得差不多了,俄罗斯又该拿什么来填补火力缺口?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无人化”会不会降低战争的“门槛”。以前发动一场战争,得考虑“伤亡太多老百姓不答应”“兵力不够撑不起战线”,可现在有了无人系统,这些顾虑似乎都减轻了。当决策者觉得“我们这边没什么伤亡”,会不会更容易做出“开打”的决定?这才是“战争面貌被深刻改变”背后最可怕的地方——技术让战争变得“更轻松”,可轻松的战争,往往会带来更沉重的后果。 我们普通人离战场很远,只能从新闻里看到“无人系统”“火力打击”这些冰冷的词。但请别忘了,每一次无人机的起降,每一次爆炸的发生,都在真实地改变着别人的生活。俄罗斯公布这个数据,或许是想展示实力,或许是想稳定军心,但对我们来说,更该思考的是:当战争越来越“无人化”,我们该如何守住“人性”的底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就在刚刚 俄罗斯国防部长宣布了 9月25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其在乌克兰的特别
繁华已落尽
2025-09-25 15:10:04
0
阅读:5